探究性学习模式——导、学、议的优化组合

  • 投稿虾说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43次
  • 评分4
  • 12
  • 0

◆江苏省南京市长城中学 呙荣照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文章就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课程改革;优化组合;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37-02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的教法应随之改变,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合作,自主发展,进行有效的教学形式的组合,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导、学、议三种形式的有机组合,即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引导;学习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研活动;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疑难,因势利导地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帮助。导、学、议三者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助,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人的资源,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智慧的增长,从而对学习的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按课程标准编写的义务教育七年级数学教材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让师生耳目一新。学生在“做一做”中动手动脑,获得感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想一想”中深入思考,开展研究;在“猜一猜”中发现规律,大胆设想、研究质疑;在“议一议”中交流合作,共同发展。每一课新知识导入时创设情境,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我国数学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也随之由英才数学向大众化数学转化,为一切人的数学已形成共识。因此,教师的教法也随之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是单向性的、跟随性的训练方法,老师先讲概念、定理、例题,然后学生模仿,学生成了模仿的机器,对教学产生厌恶情绪,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能提高,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数学教师的全体力量,促进数学教师的共同提高。

一、大班导学

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引导,导学的实质是引导学习,传统的班级授课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但传统的授课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师常用讲授代替一切,单向传输。大班导学作为传统授课的一种方法,一方面吸收了传统教学的有益因素,另一方面又根据现代教学发展理论,用导学取代授受。导学,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它把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在导上下工夫,导的落脚点是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从而达到“自奋努力,自致其知。”它的形式多种多样:

1.导向:教师从整体上向全体同学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向,着力培养学习目标意识。

2.导情: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列举典型、举例说明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有学习的必要,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形成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课或本节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分析。

4.导路: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教材的逻辑顺序,让学生有路可思,遵路识其真,循序见其明。

5.导疑: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问题,学会生疑,使其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6.导思: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思维,教给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导学摆正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避免了教师包办过多、满堂灌,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又防止了教师撒手不管,使学生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二、小组议学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学、互研活动,小组议学的前提是合理分组,如把程度不同的学生搭配成由前后两桌四名学生组成的异质组。小组议学的关键是交往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的数学,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有所收获,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此外,要做到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记住发言人的要求,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二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三会组织:主持小组学生,能概括他人的观点,做总结发言。小组议学的实质是以合作代替竞争,学生在一起学习,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也要为他人的学习负责,其口号就是“学生一起进步”,正是这种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合作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了后进生的转让和进步,而那些发展较快的学生在帮助后进生的时候,也收到“以教人者教己”的效应。

三、个别辅导

“独立学习”加“个别辅导”。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本操作制图,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独立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思考。个别辅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独立学习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针对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的疑难,因势利导地给予一对一的、面对面的帮助。个别辅导的实质是因材施教,个别辅导体现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它力求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最需要的帮助,从而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运用导、学、议三种形式教学列举一例:

笔者在教授同类项这一课时,上课一开始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同类项、掌握同类项的两个条件、会合并同类项。然后要求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阅读课本内容,并要求学生用铅笔把回答教学目标的重点句子上做上记号,学生很快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认真阅读,阅读完课本内容以后,前后两排同学为一小组,小组长作好记录,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表现自己的见解,笔者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倾听他们的言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讨论完以后,小组长汇报各组讨论情况,总结好的小组,及时给予表扬,反之给以鼓励,综合各个小组长的汇报归纳出:同类项定义、判别同类项的两个条件、怎样合并同类项。这时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高潮,笔者很快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做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把先准备好的卡片分发给学生,规定游戏规则:请同学们找出与自己卡片是同类项的另一个同学,算是找对了“朋友”,“朋友”坐到同一排座位上,很快第一排第一个同学站起来,仔细观察找到了“朋友”(同类项),学生们热情很高,都努力寻找、判断。有的找错了“朋友”,被“朋友”拒绝,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他们仔细观察,抓住“朋友”的特征(同类项的特征),很快找到自己的“朋友”。课堂上再掀起学习的高潮,这时再要求同桌之间把同类项分别相加、相减,同桌之间的“朋友”相互讨论,通力协作,很快完成任务,这一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阅读、小组讨论、相互协作,再加上教学游戏的趣味性,学生在较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课堂练习达标率在95%以上。

导、学、议三者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互动,从而挖掘和开发了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激发每个人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家在丰富的交往和积极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智慧的增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张奠基职,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