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自学能力的提高

  • 投稿LeeJ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551次
  • 评分4
  • 41
  • 0

文/刘彩梅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新技能、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他在学校学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其参加社会实践的需要,必须“要自学,靠自己学”,才能获得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学科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识的发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自学这种学习方法。自学是一种自主、探究、发散式的学习方法,它会使学生更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的真谛。下面是我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注重情感,培养学生学数学兴趣

1.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在成功时给予赞扬,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评价时做到不褒此贬彼。“于晓之以理,须先动之以情”,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道,信其师”。

2.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营造课堂氛围。通过教师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在问题中溶入一些趣味,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其二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设计一个问题的模拟发现过程或借助类比联想等方法,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师应注重在课内“以学为本”,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习占据时间和空间的绝对优势,从实质上把教学打造成学生主题自主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与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在自学中不仅牢固的掌握知识,而且容易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形成能力。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

课内的具体措施有:

1.揭示课堂教学要求,进行自学指导

开始上课时用三言两语准确的为本课做铺垫,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这一过程大致需要6-12分钟左右。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的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2.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用10分钟左右帮助学生答疑精讲。这时老师要注意:(1)讲的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东西,对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东西一律不讲。(2)教的要求,讲题时不能就题讲题,只给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准确估计学生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3)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讲对了,给与肯定。讲的不完整,教师补充。讲错了,教师更正。通过补充、更正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3.当课训练检测

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让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独立快速地完成。

三、教师注重在课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后自主学习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史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较近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每一单元接近结束时要求每个同学利用课后出一张考试卷,教师可筛选优秀的卷子经过适当加工作为单元考试卷。

总之,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对其他能力的形成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对学生自我探究式的自学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进行行之有效的训练。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大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