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11-16
  • 阅读量11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共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和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举办大学生技能文化节,搭建技能竞技平台,注重“双师”团队建设,强化教学改革,构建教学资源库,开设网络课程,“教、学、做、赛融合”,培养了一批备受社会欢迎的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重点阐述“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做法,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控高端技能型人才;融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姬瑞海,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李存霞,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控制工程分院、高级工程师;;潘荣江,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六部委主办的国家级一类技能竞赛,从2004年开始,每2年举办一届,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国内的品牌竞赛之一,受到国内各级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的大力关注。


  全国数控技能大赛设置职工组、教师组、高职组和中职组,每个组别均设置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3个项目。通过浙江省内选拔,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届都有选手参加,4届累计获得高职组12个冠军中的6个和2个第二名,2个教师组冠军。邵树峰老师2008年获得加工中心项目冠军,2009年又获得央视“互动空间———数空超人”桂冠;2011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盛国栋同学经过层层选拔,代表中国参加数控车项目竞赛并获得优胜奖。


  多年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数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据着重要的工作岗位。有的在企业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有的在机械加工车间从事产品、工艺设计工作,有的能独立操作价值上百万的数控机床,有的在职业院校担任专业教师。岗位不同,却在相同的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工作成绩。朱佳龙同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2006年毕业后到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工作,5年多来,由一名数控机床的学徒工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现在是价值3000多万元进口大型数控机床的主操作手,“杭州市技术能手”、“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枚枚奖章是其工作业绩的真实写照。每年临近毕业时,数控专业尤其是参加市级以上技能竞赛获奖的学生,成为省内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中等职业学校争抢的香饽饽,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9%以上。招聘企业反馈信息表明,学校培养的数控专业学生技术全面,不仅懂工艺、能编程、操作熟练,而且职业素养高,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短时间磨练培养就能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端骨干技能人才。


  通过分析和总结,上述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教、学、做、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数控高端技能人才


  1.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定义。


  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各有见解,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但是,诸观点都强调了高技能人才的共同特征,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备;精熟的操作技能和超强的创新能力;层次多样性和贡献多元化等[1]。由此,笔者认为,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机械加工生产一线,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具备精湛操作技能[2],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具有较强工作适应性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技能型人才[3]。


  2.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


  根据数控加工相关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梳理出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加工操作和机床维护三个方面。由于在实际中,三个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交错,不能分得清楚,所以这里只是把重要的知识列举出来(见表1)。


  3.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应有的工作能力有很多,通过分析比较,最重要的8项工作能力如表2所示。


  二、“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1.内涵。


  以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项目型课题为驱动,以做中教、做中学一体化教学为基本教学方法,以校内技能文化节和各级竞赛为平台,“教、学、做、赛融合”培养数控高端技能人才。如图1所示。


  2.教。


  “教”是指教学,是以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所实施的教学活动。


  (1)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学校为发起单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地方72家大型骨干企业和培训机构,构建以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为牵头单位的绍兴市职业培训联盟[4],实施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利用职业培训联盟平台,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订“双重角色、任务引领、阶梯渐进”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此方案的特点就是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注重技能、知识够用,并由浅入深、由基本技能到专项技能、再到综合技能,阶梯渐进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员工双重角色,强化质量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注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2)构建与企业岗位接轨的课程标准。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探索并实施“1+1”课程建设模式,即由学校一方和企业一方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优化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协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专业教材和教学资源;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注重过程考核,重视职业素养,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多举措建设“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建立、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坚持实施“高层次人才梯队”工程、“双师素质”工程、兼职教师资源库工程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工程;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破格招聘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获得者留校任教,打造冠军实训指导教师团队;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4)创新进行教学设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技能培养,知识够用为度,实践与理论课时按1∶1比例设置。传统的教学设计已严重不相适应,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创新实施“课程周”、“三班制”、“6S管理”,确保学生在实训期间做到“一人一机一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和社会发展情况,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积极尝试并推行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和“CMM情景”教学法。“一体化”教学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专业课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要求教师同时取得数控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具有“双师型”素质;第二是教室与实训室一体,要求实训室既能进行实践教学,又能进行理论教学;第三是教材与实训指导书一体,要求理论够用为度,实训指导简单、清晰、明了。“CMM情景”是客户会见机械师(CustomerMeetsMachinist)并签订加工技术合同的情境,“CMM情景”教学法就是在数控加工实训过程中,以教师扮演客户,以学生扮演机械师;教师向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要求,并签订加工技术合同;学生加工完成后,教师以加工技术合同为依据,视产品质量情况和学生实训过程的整体表现,进行实训成绩评定。“CMM情景”教学法突出加强学生质量意识、职业素养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学。


  “学”就是指学习,包括在校期间全部有组织的活动,但与传统的学习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课程、实践教学资源库,开展网络教学与答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


  (2)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可以自主选择参赛项目和学习内容。校内实训基地实施开放性运行机制和“超市式”管理;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出由系列“技能模块”、“知识模块”等组成的“学习包”;也可以根据学生要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4]。学校经常性开展不同内容的“第二课堂”,学生也可以自由组建不同形式的兴趣小组,专业教师适时培训和指导,全方位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4.做。


  “做”的含义是做事情,这里泛指在校期间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主要指校内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1)政校共建实训基地,开放、共享,各取所需。2006年,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共建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国家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4]。先进的设备仪器、开放式的运行机制、“超市式”的管理和包容多工种的“学习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


  (2)实践形式丰富,注重提高质量。校内实训、技能竞赛、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使学生实践变得丰富多彩;“一人一机一岗”、“CMM情景”教学法、“课程周”则使学生实践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做中教,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味并保证教学质量。


  (3)课内课外相结合,以人为本促发展。教学计划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个人兴趣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学校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5.赛。


  “赛”的含义是竞赛,这里泛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和学科竞赛。国家级的竞赛例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等;世界级的竞赛例如世界技能大赛、机器人竞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成才在国内职业教育界已形成共识,并得以蓬勃开展。据统计,近两年全校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项达471人次,获得的国家级竞赛奖项133人次;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桂冠、勇夺CCTV互动空间数空超人、赢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一连串骄人成绩的取得在全国无以比肩,同时也充分证明了“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正确。


  (1)搭建竞技平台,实施“五个对接”。从2008年开始,学校搭建竞技平台,每年都举办以技能竞赛为主要活动的技能文化节;竞赛项目和内容涵盖所有专业,竞赛形式多样,70%以上的学生参与其中,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学生活动项目。竞赛项目的设置以技能为主、理论为辅,注重与企业工作岗位(群)、职业资格标准、专业课程、市级以上各类竞赛、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五个对接,校企合办、企业赞助、企业冠名等已成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2)营造“竞技、精技、乐技”文化氛围,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结合学校技能文化节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学校还经常性开展技能竞赛冠军宣讲会、技能大讲坛、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活动,技能促进就业、技能改变人生已植于学生心中。


  (3)完善竞赛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制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实施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学分顶替,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性


  多年来,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总结提炼出“教、学、做、赛融合”的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我们认为这是工学结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的细化和扩展,具有融合性、循环性、自检性、适应性等多项特性。


  1.融合性。


  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初期、或对于初级工的培训,教、学、做、赛循序渐进,具有顺序性;随着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高,顺序性逐渐淡化,融合性逐渐加强。融合性是与顺序性相反的一种特性,强调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或缺,有目标、有反馈,相互作用。


  2.循环性。


  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车轮,每循环一次,就前进一段距离,操作技能就提高一个档次。循环性从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选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从校内选拔、到省内选拔、最后参加国赛,每晋级一次,技能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


  3.自检性。


  如果说教、学、做三个环节是反映人才培养的过程,那么通过赛的环节,一般就能检测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技能竞赛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实际生产过程,综合考核的结果,直接明了地说明选手技能水平的高低,具有明显的反馈特征。自检性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应性。


  “教、学、做、赛融合”不仅适应于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且适应于其他类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适应于工程类,也适应于服务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四、结语


  (1)数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机械加工生产一线,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多种问题,具有较强工作适应性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在当前国内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做、赛融合”是一种数控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经过实践检验而行之有效。


  (3)“教、学、做、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融合性、循环性、自检性、适应性等多项特性;当然也有其局限性,不敢肯定能包治百病,但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