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概念”的科学教学

  • 投稿Jeff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96次
  • 评分4
  • 70
  • 0

张建国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215300)

科学教学中,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对某些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也就是积累了一定的原有认知,这些认知便是前概念。教师如能让学生毫无保留地呈现前概念,将会更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让教学有的放矢。基于这一认识,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尝试: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乐于呈现前概念

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消除学生

的畏惧心理,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学生乐于呈现前概念。

如教学《水和水蒸气》一课,为了解学生对“水蒸气”的原有认知,我通过激励性评价营造了让学生畅所欲言的氛围:“说得真好!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太棒了,还有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观察真仔细,你是一个有心人。”“是不是还没有想好,请你最好的朋友帮你回答吧!”……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呈现了对“蒸发”、“水蒸气”的前概念。当然,其中也不乏错误前概念,最典型的是对于热水中冒出“白汽”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白汽”便是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这个错误前概念中隐含着两方面的信息:(1)学生认为“白汽”是气态,其实“白汽”是液态。(2)学生认为“白汽”是蒸发现象,其实“白汽”是凝结现象。据此,教学中要侧重讲解这两个知识点。

二、培养态度,让学生敢于呈现前概念

为了让学生敢于呈现前概念(主要是错误前概念),教师要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不跟风、怎么想就怎么说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中(实验验证之前),每一个想法(不管对错)都是同等重要的。

如教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竟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如此整齐划一的正确回答,与我之前的教学经验有着很大的出入。为了听到真实的声音,在几位“勇敢”的学生回答“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后,我这样点评:“我听到了真实的声音,老师佩服你!”“你的回答很重要,下面的课老师知道怎么上了。”受此感染,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纷纷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下沉的物体有时会受到水的浮力,有时不会”,“我认为,下沉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那些隐瞒了自己想法的学生,有的“害怕老师责备”,有的“害怕同学嘲笑”,有的“想听到老师的表扬”。看来,培养实事求是地反映原有认知的科学态度,是让学生敢于呈现前概念的重要前提。

三、深入设疑,让学生善于呈现前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呈现前概念,教师应通过深入问题设计,把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经验带进课堂,与眼前的事物、现象进行比较,进行迁移联系,构筑一个有启发性的思维空间。

如,教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师(出示一个装有水的水槽,把一块泡沫和一块小石块同时放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泡沫浮在水面上,石块沉入水中了。

师它们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了么?

生泡沫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石块没有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师哦?为什么?

生泡沫浮在水面上,所以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石块沉入水中,所以没有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泡沫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石块也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生老师,我认为,沉入水中的物体有的时候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有的时候不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游泳的时候,我不游就会沉入水中,一游就会浮在水面上。

师哦?有的时候受到,有的时候不受到?你为什么会这么想的?

生游泳的时候,手脚动起来,受到了水的浮力,我浮在水面上;不动的时候,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我就会沉下去!

师这样啊,那么你觉得这个时候水的浮力有多大?力的方向是朝着哪里的?

(学生回答不出。)

通过这一番师生对话,我们了解到,学生关于“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这一问题的前概念,可细分为两类:一是大部分学生觉得沉入水中的物体不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少部分学生觉得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还有一部分觉得有时会受到、有时不会受到

,个别学生不知道;二是学生在“浮”的状态下看似建立起“浮力方向朝上”的概念,但在“沉”的状态下,对于浮力的方向又不知所措了。

实践表明,教师精心预设下呈现的前概念是不完整的、有偏差的,带有教师的经验、成人的思维,只有学生主动叙述才能让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主动叙述”,不单指学生呈现前概念的意识,

更强调学生呈现前概念的习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前概念,更要让学生主动说出依据(为什么这么想的),这样,既

可避免教师经验的参与,又能培养学生“有依据预测”的习惯。教师有了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才有可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前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