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思维障碍的突破

  • 投稿念潇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426次
  • 评分4
  • 45
  • 0

江苏省石庄高级中学 石小萍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长期大量的习题性重复作业导致学生们被动接受,致使学生只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是兴趣驱动他们主动学习。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断创新、突破,激发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英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突破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中的思维障碍。

一、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内容丰富多彩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方面的课程,可以有很多的传授方式,而现在的高中英语教学却选择了一种效果不太理想的方法。传统的高中教学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词汇,很多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效果不好,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还有就是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求学生做大量的试题,大小测试齐齐上阵,这种方式或许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无法提升其语言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其实,在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有关外国风俗文化的故事、寓言或者短篇小说以及奇特的地理环境知识,这些都是可以采用情景对话或者小舞台剧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赏表演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和国外的一些风俗民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热情。

比如,苏教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第二单元TASK Reporting on body language Step l:filling a chart这一听力是关于美国common gesture。由于涉及到的国家及其手势比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困难,可设计如下问题:“What is the listening mainly about? How many common gestures does the speaker mention about? Are the common gestures the same in different countries?”这些问题适应面广,每个人都可以适度参与回答,不但增强了学生对听力细节的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同时,还可以组织看一些原版的美国大片,在大饱眼福之余潜移默化地学到了新知,再者多听一些英文歌曲也能极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外企,为他们创造更多口语交流的环境和机会,有效克服传统课堂的枯燥和低效。

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知识传播手段

传统英语教学侧重于教师讲、学生听,让学生感觉枯燥、难懂,无法理解到英语的语言魅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将英语知识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动画、图片等方式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一定的冲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障碍。

特别是在一些国外历史人物介绍或者地理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由于国度的跨越,让学生们理解起来很难,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用动画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提高了学生们的观看兴趣,理解起来相较于传统讲解来说更具有优势。另外,学校可外聘一些外籍教师,让学生们能够和他们沟通交流,建立信心,从根本上突破高中英语教学的障碍。

三、发展个性,培养兴趣

突破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障碍就要打破传统,打破传统就要勇于创新,因此,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打破惯有的思维方式,这才是突破思维障碍的重中之重。

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拥有自主的意识与性格。有些性格较为内向沉稳,他们可以参与与英语有关的卡片制作、书法比赛等活动中,让他们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组织编排戏曲、舞蹈等活动,在娱乐中学到知识,真正做到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突破传统的思维障碍。

四、加强团队合作

为了集思广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参与一个项目,大家一起动脑,共同动手,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由此,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将课堂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们感受到英语的魅力,突破了传统闭门造车的思维限制。

五、鼓励思维创新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会填鸭式的给学生讲解很多语法知识、语法点,这些听起来相当的生涩难懂,影响教学效果。现在教师可在讲解语法的时候编一些顺口溜,学生们背起来也轻松,而且因为特别而记忆深刻。如果有学生能够自己也想出一些简单易记的小方法,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共同突破高中英语教育中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聂桂芳.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科技信息,2009,(20).

[2]曹爱萍,张艳.浅议英语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3]林娜.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的能力[J].科技信息,2010,(34).

(责任编辑:郭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