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投稿阿原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530次
  • 评分4
  • 30
  • 0

赵颂梅 丁国钰

[摘要]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分析这一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转变大学生就业转念、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适应社会需求进行专业改革和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等建议,同时也提出政府须在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核心作用,保障大学生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难 就业问题 就业对策

[作者简介]赵颂梅(1973-),女,山东莱州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河北 石家庄 050071)丁国钰(1972-),男,山西天镇人,河北经贸大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河北石家庄 050061)

[中图分类号]C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39-02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校大学生数量持续大规模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大学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随之成为我国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找到形成这一症结的根本原因是解决此难题的前提,这一问题的形成涉及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五个方面。

1.大学生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准备不足。其一,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就业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所报的大学专业认识不多,志愿为家长、亲戚或朋友代替选择,部分是出于个人喜好,对于将来的就业考虑不够;部分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没法填报理想的专业,所报专业只是解决了能够上大学的问题,无法考虑就业;还有部分学生为填报理想院校而忽视就业好、学校名气不高的专业。这三种情况在大学生中占50%左右。专业选择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为就业所做的准备。

其二,大学生对将来的就业准备不够。经过高考洗礼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个人和家长都感到从未有过的放松,学习干劲明显降低,加之大学的管理方式较高中宽松许多,一般院校一届入学新生中有三分之一在放松自己,三分之一将个人的注意力转向班级、社团和交友活动中,还有三分之一会考虑接本或考研。对于将来的就业该做些什么准备,学生们非常迷茫,很少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准备。

其三,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不能和时代同步。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亲戚、朋友和社会舆论禁锢着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工作经验制约大学生的就业进程。而社会所能提供给他们的工作机会远远赶不上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中国人口出生高峰期,那时出生的高校毕业生也是当年精英教育时期的教育对象,他们至今还处于壮年,还没有从传统观念中的理想工作岗位上退休,理想工作的人才需求量相对减少,供求错位对传统观念是极大的挑战。

2.高校、家庭和社会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起的辅助作用不够。高校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力度跟不上需求变化。扩招后,学校对外相互竞争,对内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专业数量和规模激增。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加之“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高校和外界交流、沟通很少,名气高的院校高高在上,一味强调“科研”,很少把社会上的小企业、小公司看在眼里,教学严重脱离社会需求;名气小的院校力图改革以贴近社会需求,又有着自己割舍不去的专业和一大堆转不了行的师资,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跟不上需求。另外,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所提供的就业信息不够到位。就业指导有课本,理论性强,跟实践尤其是和专业相关的实践并不对接。一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也和就业信息沟通不足有很大关系,较典型的是区域间或行业间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的某些岗位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合适的人才由于不掌握相关信息而被动流向其他不适合他的岗位,造成人才资源配置错位。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有增无减。学费在提高、学生在校生活费在增加,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相对增高。加之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减少了3~5倍,父母对为数很少的一两个孩子的期望值相对增加了3~5倍。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都围绕着传统观念上的“铁饭碗”而来,即便不是“铁饭碗”,也希望要相对稳定。对于不稳定的工作,部分家长宁愿让孩子等着,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其就业。

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和要求给毕业生带来极大的就业压力。首先,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使好的用人单位趋向挑剔,除了对大学生学历、专业和技能的要求外,许多单位对性别、身高和长相也提出标准和要求。其次,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想聘用应届毕业生,不想付出过多的人力和财力来培养没有工作经验的“新手”。

3.政府的政策调控力度和援助力度不大。首先,政府给高校的扩招政策带来整个教育市场的“过度教育”,造成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高等教育和产业各自寻求发展机遇和途径,教育的发展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轨道。其次,政府后期出台的政策调控力度不够。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层层落实下来,到达一些地方高校时,每届学生能够处于政策调控下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学生还得自谋生路。最后,虽然各地都设有人才交流市场,但人才交流市场没有真正起到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信息交流载体的作用,用人信息不够丰富,信息来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好单位的用人信息还没到人才交流市场就被瓜分掉,小单位又感到人才市场门槛高或不方便而不去登记用人信息。人才交流市场作为作为政府援助就业的部门,在现实中远离高校,毕业生真正通过它就业的为数不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对策在于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学生就业为本、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高校及社会用人单位有效参与、彼此沟通。

1.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增强个人就业能力。大学生应该及早做好就业准备,在校学习期间围绕个人所学专业,制定适合个人发展、可行性高的职业规划。以就业规划为基础,培养和增强个人就业能力,包括智力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能力等,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作为没有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大学生,要本着锻炼自己、增长实践才智的想法,只要能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不管是跨城市还是跨地区,都要抓住机会,切实工作。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谋发展,打破一步到位、一业终生的观念。

大学生应该具有创业意识和竞争思想。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新意识、新思想的年轻人去创业,去打破常规,开拓新渠道、新领域,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的发展给每位年轻人提出了挑战,在人才济济的今天,要破除“等、靠、要”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在竞争中立足,开拓个人事业。

2.加强高校专业改革、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首先,高校要进行充分的专业需求调研,按照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不合理的方面,如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等问题。其次,对在扩招中不顾本校师资、设备等资源不足而盲目开设的专业和毕业生就业难的专业,要进行合并或剔除。最后,把好人才培养质量关,把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到改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等与教学和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工作上来。

加强高校就业咨询与指导方面的工作。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指导不足、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加强师资力量,加强相关师资培训,同时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沟通,要求机制保证,通过政府建立与企业的沟通保障和培训保障。

3.加大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力度。政府应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方面还可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政府应加大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有调查显示,50%的毕业生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支持”或“创业支持”。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组织就业调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全国通行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网络平台上,这样就可以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提供可行的交流媒介。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和信息服务,与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实现无缝对接。各级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信息要为高校管理者和学生所熟悉,这是占人数70%的一般毕业生、弱势毕业生和家庭困难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平台。

建立完整、高效和相互协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需要政府在城市建设时做出相应的规划,如在高教区周围设立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小型人才市场,这些小型人才市场应该成为高校、市场需求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它们对上承接政府的政策,对下宣传和解释政策,对外承接和寻求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信息,同时为政府和高校反馈市场动态,为政策的出台和修改提供建议,同时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除此之外,就业机会平等也是需要政府加以保障的重要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内部市场排斥、性别歧视等问题。众所皆知,我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世故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就业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父母的社会关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因为大学毕业生在步人社会前,个人社会关系单一,特别依靠父母的社会关系。从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看,大学毕业证书、专业等级证书及学校等级起着控制市场准人关口的作用,而在取得准入资格的众多竞争者中,能够取得最终胜算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就业者社会资本这一因素。这与毕业生父母经济地位和拥有的权力等社会资源有直接关系。政府在社会人才选拔录用中保障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机会平等、不受歧视、程序公开透明这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用法律形式保障大学生上述就业权益是解决该方面问题的根本出路。

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要了解学生就业状况、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还要从国家就业指导政策以及政府在就业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对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治本之策在于构建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学生就业为本、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高校及社会用人单位有效参与、彼此沟通高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它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就业,有效缓解我国大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