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 投稿车师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00次
  • 评分4
  • 72
  • 0

周扬

摘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指导中国实践和发展成为贯穿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坚持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潮作斗争,并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确保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性、实用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尤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受到诸多挑战。新时期、新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从我党的伟大历程出发,考察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乃至教训,可以为我们今天搞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意识形态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留给他的思想遗产。要让一种意识形态成为主流,就必须了解这种意识形态的特性,并把这种意识形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到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正是遵循了这样的原理。

1.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生存的改变而改变。”②只有把握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⑴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反映了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只有在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消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阶级,“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③这就是说,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目的是为了消除阶级,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以后,始终都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始终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

⑵系统的理论性。“意识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而这种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既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的整体,使得意识形态具有系统的理论性”。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样具有这样的理论性,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时候正是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确保了中国正确的发展方向。比如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最符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在需求的指导思想。”⑤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发展。

⑶强烈的实践性。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巨大成就,无不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的价值和魅力。正如列宁所说,“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⑥我党始终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过程。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⑦这里的应用就是实践。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中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⑧我党始终注重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进而总结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比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确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等等。正是这些理论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2.结合中国实际不断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想成为主流,就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不能照本宣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也是如此。只有结合中国实际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

⑴理论上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时正是中国寻找正确道路的时候,那时候中国共产党还来不及考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中国现状,为此毛泽东同志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37年又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两篇文章,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分析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和问题并能够找到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阐述,同时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创新成果也逐步走向成熟。到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批判型意识形态,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最终确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重心主要是推广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但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忽略了意识形态赖以生存的物质建设。为了纠正这个错误,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实际,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强调意识形态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由此可见,在理论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到了新时期,邓小平理论得到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被提出。这一理论体系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的巨大成就。

⑵实践创新。没有实践的理论就没有理论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也进行实践创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就是解放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创新放在首位,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分析了红色政权存在的客观条件,最终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确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胜利。到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把公平正义突出出来,在精神世界上感知人民群众,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⑨而这些人正是人民群众。为此中国共产党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机会普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社会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把经济建设突出出来,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有效防范了各种错误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

⑶政策创新。好的政策是能够带动社会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不断发展,在政策上进行不断创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上升到法律制度层面,只是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实践,具体表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的论述中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论断。从而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断,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进而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逐步大众化。建国初期,为了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斗争,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1956年提出了“双百方针”,从文艺、文学等方面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把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策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设进入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党的十一届单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出台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方针政策。1982年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号召人们将自身的劳动成就与祖国的建设结合起来。意识形态领域的专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订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项政策,如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贯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6年制订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

“各个世界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⑩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不得不与各种意识形态作斗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和发展。”因此,无论在什么时期,都要有一个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做支撑。

1.与党内错误意识形态作斗争,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立场一个时期的意识形态与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民需要有关,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越激烈,正确的意识形态就越能够尽快的显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就是在激烈的斗争中显现出来的。

大革命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我们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但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共产党人做出了“由封建而共和,由共和而社会主义,这是社会进化的一定轨道,中国也难以独异”的错误结论,党的五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就无产阶级如何取得胜利仍然没有解决方案,紧接着“八七”会议召开,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首先做了关于《党的过去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和结论。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正确方针。

土地革命时期,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中共中央对革命形势估计不足。马克思说:“在运动的第一幕之后和第二幕开幕之前,有一次大约很短暂的休息,使我们有时间来做一件很紧要的工作:研究这次革命必然爆发而又必然失败的原因。”??

????部分共产党领导却没有抓住短暂的休息实践,犯了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这些错误的判断,导致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此,毛泽东在1928年10月、11月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并在1928年召开了党的六大,纠正了盲动主义错误,在1930年9月召开六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冒险主义错误,拯救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王明机械的贯彻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站线”,对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更加注重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运用,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必然是这样。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被正式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并通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延安整风运动的实施对党内的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

2.与党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开启了国人的思想之门,西方的人道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充斥着国人的头脑,因此与党外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也不可避免。以李大钊、蔡和森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演说、办期刊等以文会武的方式对这些非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大批农民、小资产阶级加入党的队伍,同时把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到党内,我党不得不与这些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通过开展工人运动、人民战争等方式与非无产阶级思想展开斗争,并不断的通过宣传和引导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得到巩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从革命转入建设,由于当时广大干部和教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低下以及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人并不多,相反,残留的帝国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却相对广泛。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他们始终相信“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努力。

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不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文化的错误观念,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不能完全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为了让中国人民彻底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消除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各阶级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错误认识,中国共产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对帝国主义的真正目的和性质进行大揭秘,以“肃清帝国主义长期在中国人民中所传播一切有害的影响和半殖民度奴化的买办思想以及国民党反动派思想的残余,发扬民族自信和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传统,树立打败帝国主义的信心。”

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唯心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前占据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内心,为了更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的宣传理论,而是“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国际事务”,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人民矛盾和为了人民解放而做出的努力去感染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比如通过分析土地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通过分析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的真正目的,并借此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学习。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就显得更为重要,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渗透就更为频繁,样式和形态也更为繁多,面对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情、民情的理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觉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划清界限,增强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抵制目的不纯的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入侵的抵抗力。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上主要抓住了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传播和对人民群众的传播,但无论哪一种传播形式都离不开两样东西,那就是学习教育和文化熏陶。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对党员自身的学习教育,同时也始终创造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氛围,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与发展的有用性和群众性。

1.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学习,增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理论素养

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问题上,中国共产党首要的就是在党的内部进行教育学习,也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教育学习。“无产阶级,通过他的先锋队共产党和所有无产阶级组织,应当作为最积极最主要的力量参与整个国民教育事业。”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一直没有忽视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教育学习。由此来带动整个国家和民族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各种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育,正是这样的学习和教育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共产党又通过分析党内形势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党内的指导地位。进入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又根据中国国情创新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断的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教育学习放在首位。正如毛泽东所说“全党都要注重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

2.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任何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也是如此,要使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就必须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实际出发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

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阶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大众化,“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传播中总是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依据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思想需要去建构。

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文化对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正确分析了文化任务和军事任务的辩证关系,正确定位了文化在国家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地位。把文化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赢得懂得,现在前进的条件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强调文化要为人服务,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从而确定了包括“双百”方针在内的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化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样式,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1991年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并在党的十五大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意识形态的传播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意识形态的传播永远在路上。尤其是现在,中国正处在发展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有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才能够占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高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努力才不会被摧毁,才能够被传承和发展。

引文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1997:3.

②③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人民出版社,2009:44,50,51,52,352.

④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22.

⑤王庆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3.

⑥列宁.列宁选集(第3 卷) [M]..人民出版社,1995:381.

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 [M]..人民出版社,1991:815.

⑧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1983:221.

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人民出版社,2009:11,320.

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2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 [M].人民出版社,1999:200—201,230.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朱育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86.

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人民出版社,2009:167,26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 [M].人民出版社,1993:259.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