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特色春风开锦绣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7
  • 阅读量42次
  • 评分0
  • 0
  • 0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与指导,其中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1978年底,在邓小平领导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响亮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春天,针对人们对姓“资”姓“社”问题的思想困惑,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一幅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生动记录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之路的伟人风采;一段段振聋发聩的话语,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得到极大的解放和提高;一项项重大的决策,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正是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实现党的理论思维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1978年9月13日到20日,邓小平访朝归来,视察黑龙江、吉林、辽宁、鞍山、沈阳军区、天津等地,“一路煽风点火”,发表了六次重要讲话。这些讲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重新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全党工作重点转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邓小平北方之行的许多讲话,集中反映了他在历史转折前夕和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初的理论思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道:“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实现现代化,就至少要看到底子薄以及人口多、耕地少这“两个重要特点”,“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1月,邓小平还谈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點。”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样,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开始形成,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开始产生。


  通过全面拨乱反正、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党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点第一次作了初步概括,共十点。这十个主要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框架。


  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将这些探索命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担任十二大执行主席的邓小平在致开幕词中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长期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时期,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提出了许多新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一个政治核心话语。


  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1987年十三大郑重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阐述了这个理论的十二个科学理论观点,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宣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构建。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党的基本路线明确地定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路径,则明确地定位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990年12月召开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提出十二条根本的指导原则。这十二条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道路的主要内容。1991年在党的70周年纪念大会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非常精辟、深刻、系统的阐述,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邓小平的集大成之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把这一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九个方面作了新的概括,还在这一理论前冠以“邓小平同志”的称谓。这九个方面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形成。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3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发行。一年之后,经增补修订的《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出版发行。这样,一套完整的三卷本《邓小平文选》出齐。《邓小平文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1997年2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与世长辞。中国将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9月,备受瞩目的十五大召开。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郑重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并运用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部署。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宪法。这是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背景下“南巡”


  1990年到1991年发生的苏(联)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严重曲折。由此,一些人在思想上出现了困惑: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疑虑;有人则提出改革开放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担心搞市场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此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又一次走到了历史的重要关头:是继续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是重提阶级斗争,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这促使我们党必须作出选择。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道: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计划和市场都得要。


  一个月以后即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来到上海过春节。这一次,他一到上海就深入工厂和企业参观考察。在锦江饭店旋转餐厅,他认真听取了有关浦东开发的汇报,并发表了重要谈话。他说:“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会有不同意见,但那也是出于好意,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光我一个人说话还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他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不久,《解放日报》接连发表了四篇大声疾呼改革的评论文章,文章始终围绕解放思想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个中心,由总而分,相互呼应,反复阐明,一再明示,从而宣传了邓小平最新的改革开放思想,形成了一个鲜明的推进改革的舆论氛围。


  一石击起千层浪。这系列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党内外反响强烈。也似乎一下子捅了“马蜂窝”,同时也引起了某些人的强烈不满,有关部门还要追查这几篇文章的来头、后台老板,有的报刊还组织了文章要进行批判。


  1991年,随着“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迅速解体,东欧国家易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顿时陷入低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前途命运的关注。邓小平则非常冷静地、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思考了1991年发生在我国的这场思想交锋。


  进入1992年,中央就要开始酝酿十四大的主题、酝酿十四大领导班子的组成。在党和国家最关键的时刻,邓小平不顾88岁高龄,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胆略,视察南方,走一路讲一路,从武汉一直讲到广东、上海,这是一趟重启改革、回暖人心的阳光之旅,是“大音稀声扫阴霾”之旅!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加速发展对于中国的必要性。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成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强调说:“经济发展得快一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也分析了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可能性,认为沿海地区完全有可能把经济速度搞得快一点,以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他說:“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加快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针。一是“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二是“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邓小平明确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新思想,冲破了传统的“左”倾思想的严重束缚,将长期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面前最大的思想观念障碍破除了,为建立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3月到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多次召开会议,在深入领会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基础上,讨论研究落实谈话的方案。5月,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力争经济更快地上一个新台阶的意见》。全国各地形成了学习、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气腾腾的景象,掀起了经济建设的新高潮。


  南巡肝胆真知见,国贸良言正道传。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推动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于是,十五大正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邓小平理论没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道,而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始于毛,成于邓”的来源考察


  1994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拍摄反映邓小平生平业绩的电视片采访了薄一波。他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伟大成果,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的产物,小平同志对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明确提出了“始于毛,成于邓”,即“这条道路,继承了毛主席探索的积极成果,扬弃了他老人家探索中的失误,并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这就是我对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相互关系的理解”。12月14日,薄一波《在学习邓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简略回顾党的历史经验时再一次提到“始于毛、成于邓”。


  薄一波所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毛,成于邓”,是有特殊时代语境的。“始”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上的起始性地位。“始于毛”就是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在谈到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时说:“要说清楚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有哪些贡献。他的思想还在发展中。我们要恢复毛泽东思想,坚持毛泽东思想,以至还要发展毛泽东思想,在这些方面,他都提供了一个基础。要把这些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并强调这段时间提供这些“基础”的文章,“都要写到”。对“始”于何时,一般学者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较為恰当的;“始”的下限则延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原主任徐光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一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毛泽东倡导的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支持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二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同时,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不仅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精神,而且从新的时代、新的实际、新的任务出发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一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形成了改革创新的理论,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转变。


  当然,新时期再笼统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事业、旗帜、实践、道路、理论、制度等)“始于毛,成于邓”不够精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对其开创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系统解释和说明。邓小平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作为承前启后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极端落后的生存型阶段实际,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路径问题作出的开创性阐明。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拓展,作为对其系统解释和说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由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和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并切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作者: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