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发展新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 投稿Sun1
  • 更新时间2017-06-10
  • 阅读量937次
  • 评分4
  • 43
  • 0
摘要: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阐述了世界市场总体性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作用下面临的外部环境,揭示出开放发展已成为世界市场趋向总体性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将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中国当下具体实际发展相结合,分析“十三五”规划提出开放发展新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两者间的关系,探讨开放发展新理念形成的必要性及必然性,指出开放发展新理念是中国在面临具体国情条件下,具体分析应用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开放发展;新阶段;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032-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三五”时期要坚持贯彻实施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再次强调了我国开放发展的重要性和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必然性。由此表明,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面临国际国内两种环境变化,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思考如何更好处理与国际市场的关系,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同时也表明,世界市场具有的开放性特点没有变,中国希望在世界市场总体发展新阶段即全球化的新阶段更有作为。开放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开放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形成于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的阶段性创新成果。

一、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阐释

首先,马克思将世界市场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扩张促成了世界市场形成,世界市场内在蕴含着开放性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所以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扩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资产阶级通过大工业不仅革新了生产技术和设备,而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不断发展的航海业和商业与工业革命相互促进,形成了世界性的交往。日益成熟的行业分工和便利交通将资产阶级特有的市场机制引入世界其他地区,生产交换使时间的缩短和空间的延伸变成现实,地域的消除使市场由国内拓展至国外,世界市场应运而生。世界市场的形成“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加强了地域间的交往活动,“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1]113。它“把所有自然形成的关系变成货币的关系”[1]114,国际性分工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多。马克思认为,大工业推动下不断提高的生产力以及由它引发的交往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他还认为,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本性有关。资本只有不断寻求价值增值才能生存,增值的大小则取决于剩余价值和可供升值的市场空间的大小,当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剩余价值已经无法满足资本增长的欲望时,狭隘的国内市场就会导致供求关系紧张并促使资产阶级以资本需要更大市场为由将触角延伸至海外。“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世界被联系起来[1]276,只要有利润和可供资本增值的市场空间就是资产阶级青睐的地方,从而说明“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概念本身”[2]391,世界市场的开放性已经蕴含在资本萌芽的地方。因为资本流动性的特点,没有边界限制的世界市场已被它纳入能够完成资产阶级追逐利润、扩大生产使命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以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对外扩张性,开放的世界市场应运而生。

其次,资产阶级在开辟世界市场的过程中产生了破坏旧社会和重建新社会的双重作用,但是马克思尤其强调他们不自觉的建设作用,并积极阐释世界市场赋予落后国家的特殊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276,“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家就地取材,“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3]33资本主义社会的那套管理模式被塞进殖民地,一方面,在采取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设备的地区为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大量财富,加速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另一方面,已经被资产阶级侵占的地方因不得不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附庸,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活动,一切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都被强加进来[1]276。事物的辩证发展又表明,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间接地给殖民地人民带去摆脱落后生产力束缚的机会,历史不自觉地赋予落后国家能够改变自身发展命运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使得从前因封闭导致地区分散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尤其在经济方面西欧发达国家控制非西欧殖民地区。但是开放的世界市场也会引发被控制着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共同反抗压迫,无产阶级的力量壮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导致“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1]278。所以落后国家在应对世界市场作用下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时,也有不需要完全接受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而选择较前者更先进社会模式以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

二、开放发展成为世界市场趋向总体性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创设了必要的开放环境

马克思以总体性视角审视世界市场的演进,认为世界市场是开创世界历史的前提,世界市场的不断演进成为开放发展得以实现的客观依据,开放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遵循的发展规律。

世界市场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进程中的某个阶段出现,是时代赋予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也有其继续发展超越现状的可能;就客观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而言,作为总体的世界市场未来会有一个自然归属:世界各个地区、民族、国家相互融合。频繁的世界交往将使世界成为一个总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88。世界历史虽由已存在的独立单元构成,但彼此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世界市场使封闭落后地区走向开放,“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由于“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逐步融入整个人类历史的生活当中,从而保证了属于整个人类历史文明成果的延续[1]89。

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另进行;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往往会“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1]107倘若在开放的环境里,扩大的交往范围和规模,将促使世界所有先进的资源实现共享。开放的世界市场给资产阶级国家带去无限增值空间的同时,也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户不发达国家,致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在全世界繁衍,“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256-257,世界市场作为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一个节点,其开放性终将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只有创造世界历史的条件不断发展成熟,无产阶级的力量才能不断得到壮大,因此,开放发展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世界市场作用下落后国家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开放策略

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东方社会就如何处理世界市场作用下,落后国家的发展道路问题时曾提到相应的发展策略,强调世界市场是落后国家选择自身发展道路必须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市场的动机是对资本逐利的满足,但开放的世界市场也为落后国家、地区和民族间的世界性交往提供便利。他指出资本创造了一个新社会阶段,“与这个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资产阶级对殖民地人民进行血腥的剥削和压迫,使旧有“田园诗般”自给自足的农业生活不复存在,“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为资产阶级社会供应充足原料和销售成品[2]392-393。同时,先进生产力的引进也给非西欧国家发展提供契机,后者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现有生产力和技术完善自我,但是需要落后国家自觉认识到,由资产阶级开辟的世界市场只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本国和本阶级的利益:一方面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分散经济危机给国内市场带来的风险。单纯依靠资产阶级谋求落后国家发展不可取也不太现实,他们不会同意殖民地国家强大后争夺自己广阔的市场资源。可问题在于:究竟要不要关起门来自己搞建设。这就需要后者在选择开放发展道路时首先自觉做到正确评估本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马克思以当时的俄国公社为例分析了“俄国是在全国广大范围内把土地公社占有制保存下来的欧洲唯一的国家,同时,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5]444如果“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利用这一优势实现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加显著的突破。正是因为俄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以往国家面临的环境都不相同,并始终坚持从掌握已有的现实客观材料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马克思才做出了俄国能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大胆构想,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合理利用世界市场,选择恰当的开放策略,落后国家就能收获比资本主义更多的胜利成果。

三、开放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创新发展的成果延续

(一)全球化的新阶段是开放发展新理念提出的客观依据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不是封闭静止的,世界市场经历着不断变化发展,开放发展新理念的提出离不开对世界市场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新阶段的正确把握,只有立足世界市场新阶段才能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发展新理念。而全球化的新阶段正是世界市场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将中国的发展置身于全球化的发展大潮中,正确评估全球化新阶段具有的新形势,以此作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依据,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稳固根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虽然世界市场由资产阶级开创,各国间的经济交往秩序总体上被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但是逐渐崛起的社会主义新兴国家力量也在为原有的国际关系注入新活力。资本强大的自由运动已经不再局限于单个国家和地区内部,而是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利益需求在全世界寻找立足点。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员的不断流动、产品供给的大量盈余加上交通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世界市场不可避免地成为资本青睐的场所。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市场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不管是“作用范围”还是“强烈程度”[6]30都较之前有了质的改变和突破,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加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悄然而生。世界各地的交往活动更加密切,“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7]831马克思生前的预言在今天已经实现并早已远远超过他的预想程度,世界正变成真正的地球村,一国范围内的贸易、金融在全球领域内形成国际化的交流互换,谁不在信息和科学技术上占优势,掌握更多的世界性市场资源,谁就会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落后。因此,开放发展新理念正是以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为客观依据提出的新要求,是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全球化新阶段诞生的创新理念。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开放发展新理念提出的必然要求

开放发展新理念作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延伸以中国经济新常态为纽带。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有了突破性进展,经济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了显著提高,但仅仅总量大还不足以让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立足根基,因此在经济速度、结构和动力三个方面,中国需要做出改变,经济新常态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由于发展阶段出现新的问题,导致新的理论为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一现实需要成为必然。全球化浪潮推动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国家与地区间的经济相互融合,世界市场作为各国、各区域发展进程不可回避的事实,着重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互动关系刻不容缓;经济“新常态”与对外开放的“三期”叠加,表明中国“坚持开放发展”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需要实践经验更需要理论指导,在世界市场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开放发展新理念作指导才能实现中国经济质的突破。

社会主义在世界市场诞生就要继续立足于世界市场,更好利用世界市场这个发展平台和它赋予的国际环境,中国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坚持开放发展不是掠夺,也不是欺压,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在坚持开放发展的同时实施互利共赢的战略。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处于提高阶段,虽然国际社会竞争与冲突不断发生,但是只要社会主义国家保持住自身的制度优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放眼世界,以发达国家为参考,去粗取精,做到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以此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有力举措,将制度与人民根本利益结合一起,社会就能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开放发展新理念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对旧有发展方式的革新和突破,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具体分析、具体应用。

(三)参与全球化治理是开放发展新理念提出的实践探索

当下的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治理过程与世界市场形成初期落后国家被迫拉入世界市场成为资本奴隶形成强烈反差,事实表明,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与世界市场保持密切联系,在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高的基础上积极有所作为,更有利于本国宏观政策的制定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开放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没有抛弃经典理论的指导,它是着眼于当下,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对开放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新一轮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是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具体表现,蕴含着中国对未来发展过程中应承担大国责任的角色定位,以便有效参与全球化治理的实践探索。

“加强同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全球治理明确为国家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和“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提上日程,突出了中国在新时期将继续坚持开放发展的决心。新理念对开放领域的变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单向开放的“引进来”到“推进双向开放”,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加注重开放国内市场,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进程中中国率先提出发展“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建设规划,积极完善各项经济运行机制。开放发展新理念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当前世界市场发展新形势的准确把握,对市场经济的准确理解和运用;突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决心,力争在全球经济的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世界市场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变成不容置疑的事实,世界各国必须积极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保证世界经济向好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完善自身的开放发展战略同时也将惠及更多的世界人民,让世界人民共享开放发展成果,开放发展新理念的提出正是为实现这一具体、现实目标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