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昭君精神对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价值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26
  • 阅读量180次
  • 评分0
  • 0
  • 0

  民族团结向来是我国所不懈追求的和谐局面,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高度发展的当代中国,民族团结将成为我国继续发展壮大、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与重要基础。实现民族团结不光要在各民族人民之间广泛传播民族团结意识,还应该以肩负历史使命的高校大学生为重点教育对象,以培养积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为目标,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而以民族团结为典型的昭君精神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素材。


  一、“昭君精神”新解读


  昭君精神的形成源于“昭君出塞”。对王昭君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后汉书对之只有短短150字,记录了其姓名及出身,以及先进事迹等。后汉宫宫女,王嫱,字昭君,为求汉匈和平,主动出塞和亲,远嫁他乡,开拓创新,带领边境人民劳动耕作,过上富足生活,维持汉匈和平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便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由来。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昭君形象被后人所怀念祭奠,证明了其符合社会发展,符合时代潮流,代表了中华民族先进的和合思想,成为了人民心中的楷模。一个人之所以美,不仅来源于其柔美的外表,更来源一个人的内心与灵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灵美,而一个人的心灵美则表现为人的品质、道德情操、性格、理想追求以及精神境界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完美人格所必须的要素。2000多年前的王昭君,凭借这些品质,传千古而不失色,逾百代而保真,在今天,已经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昭君精神可以概括为四种精神,首先是奉献精神。面对汉元帝的和亲政策,王昭君主动请求出塞,用自己的牺牲换取民族的交好,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诸如语言不通、风俗迥异、生活习惯和自然条件等艰难困苦,她没有犹豫,毅然挺身而起,克服一切。遂得到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崇高评价。其次,顾全大局的节操让人钦佩。昭君自愿请行和亲,在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完成使命请求归汉,但由于汉成帝令她“从胡俗”的情况下,便又继续留下。由此可见,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更加注重国家利益,牺牲自我,顾全国家大局,这种崇高的精神能够千百年来在广大人民心中广为传颂。再次,昭君还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习俗。自古匈奴便有“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作为一个汉族的良家子并不能很好的习惯此习俗,但是,昭君却能够入乡随俗,表现出对匈奴风俗的充分尊重。最后,昭君出塞是对中国“和合”理论的亲自践行,由此形成的“昭君文化”正是以昭君出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的“和合”理论是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和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等思想。昭君出塞是历史典故,在新的时代,昭君精神依然具有新的价值,在当代,对民族团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民族团结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由此可见,民族团结对于我国的发展与繁荣,复兴与富强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民族团结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一直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铁,团结是钢......”正是对我国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真实生活写照。我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交错杂居”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的形成,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由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得以形成并且发展。民族关系也进一步加强,所形成的民族力量日益强劲,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民族團结进步事业是我国民族事业的重中之重,民族团结进步关系到我党以及各族人民的生活与发展水平,我国各族人民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基本前提,离开民族团结,人民生存与生活环境将受到威胁,有可能受到外来势力的干扰与挑拨,致使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之心、民族团结之行受到严重阻碍。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改革发展使得全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这取得的一切成果离不开党的领导以及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人心一向,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靠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这种团结所形成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所带来的是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建国以来,中华民族携手并进,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为那是我们共同的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据地,它如空气、如水源一样,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条件。民族团结,是我们各族人民在追求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所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民族的自强不息,对外来势力所带来的挑战与压力都能够克服与击破,这都离不开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本前提。没有民族团结,不可能有我国现在所形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仅外国势力借机入侵,国家内部也一团矛盾,更不可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民族不团结,社会将一片混乱,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有安居乐业的保障,国家才能一心一意搞建设;民族团结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民族团结,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才能稳定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由此看来,民族团结的意义不可小觑。


  三、“昭君精神”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价值


  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巩固当前民族团结的和谐局面,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阵地,普遍涵盖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与教师,尤其是来自于民族院校的学生与教师,少数民族更是聚集,由此,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党和国家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根据地。有了有利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基地,必须要有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秀内容及有效方法。海秋丹指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观教育,宗教观教育和日常性的民族团结教育[2]。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昭君文化便是典型,昭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与创新,由此形成的昭君精神更是开展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宝贵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兼具的工作,由此,必须要形成完整的体系与策略,比如,在高校,首先要有民族团结教育的配套教材,而现在的现状是教材不够完善,教材内容也不够新颖与灵活,使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仅仅停留在理论表面,很难去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更应该注重鲜活案例的示范教育素材的选择,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先进事迹与崇高精神所带来的感动与震撼,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执行力,从自身做起,努力践行。


  正如传承前年的“昭君精神”,以其不朽的独特魅力,始终散发光芒。甘于奉献的精神是现代社会以及高校所面临欠缺的可贵财富,面对日益物化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学生对自己的利益得失关注度日益增加,而对他人的奉献变得少之又少,能够上升到对民族团结事业的行动力更加稀薄,由此,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昭君的奉献精神,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素材的支持,并且能够感染与激励大学生树立起奉献意识,更符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昭君顾全大局的节操更是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优秀品质,顾全大局,顧名思义,以大局为重,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优秀气概,舍几成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情,古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今有科学院士毅然回国,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更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情愫,爱国家,就是爱自己,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骨肉同胞以及灿烂文化,昭君精神的启迪是不可磨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所带来的。再次,昭君出塞后,充分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也是我们现在大学生所应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高校,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学都有可能生活在同一个宿舍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要想和谐相处,互相尊重是基本前提,尊重对方的人格、习俗、生活习惯以及处事方式等,只有民族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平等,才能够真正实现民族团结。最后,昭君出塞是对中国“和合”哲学理念的亲自践行,中国自古崇尚“善、和、礼、义”等中庸大国思想,诸如“上善若水”、“以和为贵”、“先礼后兵”、“重义轻利”等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被称之为美,这种大美便是昭君精神所带来的民族团结教育的宝贵财富,为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也为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提供了精神借鉴,更为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进增加了动力支持。昭君精神对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重大价值,积极学习与践行昭君精神,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简介:梁燕,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