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与温儒敏教授切磋兼议山东高考作文题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061次
  • 评分4
  • 45
  • 0

陈鲁峰

温儒敏教授2015年6月8日在《人民日报》撰文,称“还有些高考作文题的题意不清,缺少必要的规定性。如山东卷题目是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来自拟题写作。这道题的毛病是缺少必要的规定性,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还是说探究也需要分类?无论哪个角度都有些牵强,让人无从下手。这是命题的忌讳。”

温教授是语文教育大家,一言九鼎。在他看来,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应该在写作材料和写作要求之间加上一些必要的引导提示语句,帮助考生理清写作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倾向,可提示“从生活看结果”或“探究也需要分类”等.否则考生则无从下手。

从考生角度看,温教授的说法不无道理,考场如战场,考生在考场上是很紧张的,留给考生写作的时间不过一小时,最好的作文题应该是不让考生在审题立意上费更多时间,让大多数考生在对写作材料做简要理解与分析后就能拟定出较为合适的观点或主旨,着重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行文布篇水平;而不是在审题立意这个环节上就让大多数考生卡了壳。从这个角度讲,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的确有点难。

那是不是就此得出一个结论: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缺少必要的规定性,一棍子打死呢?

笔者以为,万万不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反,在笔者看来,添加“必要的规定性”或许能够降低审题立意难度,让更多考生更顺当下笔,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和肯綮;根子在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与备考给予学生的写作思维训练不到位,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掌握透过生活现象深入本质的思维方法,还不能形成在排除思维障碍基础上便捷掌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思维能力。因此,优化写作思维训练才是破解考生“无从下手”的关键!

那么,如何优化我们的写作思维呢?

首先,思维不要“懒惰”,不要先人为主,要依据写作提示材料加以分析。有考生一看到作文材料,就先去回忆原先做过的作文题目,想走“捷径”,从而导致思维的先人为主和思维定式。因此在写作时一定要清空白己的惯性思维,以写作提示材料为思维起点,看看材料说了啥,想干啥,浅层的内涵是啥,深层的意图是啥。今年山东作文题材料涉及的物象多,触发的生活感悟也多,可以让不同思维类型的考生找到不同的立意角度,也可以让考生在正面议论里面引入逆向思辨。丝瓜藤和肉豆须缠绕难分难解,这是自然现象,可让人触景生情;偏偏有孩子硬要分辨两者不同,这是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这是人文现象,可触发一些感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有其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这可以引发见仁见智的议论。因此,从孩子的角度,可以确定出这样的立意:积极探索奥秘,在探究过程中减少对事物的损害,改进探究分辨的方式方法。从父亲角度,积极的方面是说尊重生物成长规律,勿人为过度干预,方能获得丰厚回报;批评的方面,可以谈不要扼杀孩子探究分辨的天性与趣味,帮助孩子完善探究分辨的方式方法,等等。当然也可以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分析,如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作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引导与批评,并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赏识。

从揣摩命题者的本意来看,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来说,这仿佛是对前段时间炒得很热的钱学森之问的一个回应。是啊,我们的教育为啥就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呢?我想,山东省今年高考作文题的设计也有解答钱学森之问的意图!

其次,寻求到思维发散路径,做多维度思考。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也就是说,从作文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着一条思维路径;只有沿袭上述思维路径,才能“遵路识斯真”。如材料提到了几种物象、人物的关系:植物方面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的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从植物缠绕生长方面、孩子探究分辨植物方面、父亲劝阻孩子方面等思维路径去思考,去确定行文立意。

再次,确立立意后要和人生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关联,实现立意原点的生活化拓展。今年山东作文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怎么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在确立好立意后,要将思维空间投放到社会生活当中来,想一想与之相关联的事件有哪些,用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服大家。

如从父亲角度来说,有考生确立了莫扼杀分辨探究天性的观点,且运用了英国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麦克劳德小学时杀死校长家的狗的事例,还用了前段时间北大学生周浩退学,转到北京技师学院学习,后一举成名的事例……

如从植物生长角度来说,有考生确立用何必分辨的观点,作为缠绕在一起生长的两种植物就是这样成长的,人们最好不要过度干预,以免弄伤了茎叶,等到瓜熟蒂落,就会给人类送上丰厚回馈。其实人类社会不也是这样吗?

如从材料整体理解来看,有考生确立了心守瓜豆、不辨其藤的立意:“种下瓜豆,纵使他们藤须缠绕,无法分辨又何妨。若为藤须而分神,努力分辨,将其扯断,瓜豆便会不在。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书,而是遍跑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上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是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他们为名利的藤须而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和‘豆’……”

这样看来,今年山东高考作文题并不难,有无“必要的规定性”也无关大局,关键是要优化考生的写作思维,让考生走人生活现象的深处去!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 25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