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促自主,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 投稿来自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227次
  • 评分4
  • 69
  • 0
当下,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能够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对此,新课标强调,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浅析通过推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以便大家参考

一、把握自主学习关键,重在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也强调,学生是主体。因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退居幕后,给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自主学习。如果还依靠传统方法,虽然学生一听就明白,但其实他们还处于懵懂状态,属于假懂,没有真正理解吃透。让学生参与具体学习,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交流思考,教师需要做的是渗透方法指导,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学习。

(一)引导迁移,实现技能渗透。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重点进行方法渗透,突出自主,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比如针对苏教版第七册《泉城》这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是先让学生自主诵读,明白课文写了几个泉;二是教师通过表格按照泉名、地点、特征等讲解分析珍珠泉;三是让学生分组选择余下的一个泉,然后按照老师方式进行学习;四是按照这种表达形式,引导学生写一写校园景物,或者周边社区景物。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帮到扶再到放,固然有老师引导,但更多是学生的自行探索,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参与兴趣,而且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真正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引导思考,启迪学生思维。会思考,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遗憾的是,传统中往往都是教师直接讲解,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思考的过程。因而倡导自主学习,前提是要通过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推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比如针对苏教版第八册《云雀的心愿》这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云雀有哪些心愿?为什么有这些心愿?如何达成云雀的心愿?相比教师直接讲解,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火花,引导他们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思考,继而自己去探究问题。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搭建平台,给他们展示的空间。

(三)引导质疑,培养创新能力。学则须疑。对于学习来说,一篇课文看完了,却没有产生一个疑问,才是最可怕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各种情景,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引导他们质疑文本内容。从字词语句,到段落篇章,乃至结构主题,等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他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推促他们与文本乃至作者进行对话,以便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比如针对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插图进行质疑:这里为什么要用徐悲鸿这一幅作品?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可不可以用徐悲鸿其他作品?通过这种辩证思考,学生的思维最终会得以发散,其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

二、把握自主学习根本,做到恰当点拨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但不等于否定教师地位。相反,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加突出。它要求教师语言更加精练,针对学生反馈,及时做出反应,并在恰当的时刻通过点拨引导的方式介入学生活动之中,这样从短期来看,便于学生及时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从长期来看,便于学生学会学习,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诚然,点拨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节点。

(一)在对话不明时点拨。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多元对话的过程。但是受到认知等方面局限,学生在与文本、学生对话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掌握文本内容,真正做到与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共鸣。如果教师不及时点拨,那么对话就会流于形式。相反,教师如果能够及时介入,就有助于提升对话质量。比如针对苏教版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大多局限于樟树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这样的理解是肤浅的。因此,笔者及时通过问题进行提醒点拨:课文既然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要强调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难道作者仅仅是写树吗?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理解写樟树的高贵的目的是衬托出宋庆龄的高贵。

(二)在遇到探究障碍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即内容要么太宽,离题万里;要么太窄,围绕一个细枝末节问题进行纠缠。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学生探究已经遇到障碍。对此教师应通过补充资料,或者及时讲解,来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以便让他们继续深入探究。比如针对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感知主人公坚持不懈的意志,笔者曾设计了三个问题,即布鲁斯在磨坊里叹气时会想到什么?当他看到蜘蛛不屈不挠,终于织成蛛网时又会说些什么?当布鲁斯重新回到士兵面前,他又会说些什么?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便推促探究持续深入。

(三)在遇到陌生内容时明示。有的文本由于写作背景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因此,笔者根据文本实际,尤其是学生面对较有可能的陌生内容时,通过多媒体形式及时明示相关背景,以便给学生储备相关知识,为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品析作者情感奠定基础。比如学习苏教版第八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这一课中,针对“非典”,学生感知不深,自然也无法理解当时人们对之的恐惧。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呈现相关“非典”知识以及当时的恐慌场面,让学生感知那种气氛,继而理解叶欣精神的伟大与其人格的魅力。

三、提高自主学习动力,做到活动渗透

“自主”,更多依赖于活动实践。因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实践,尽可能搭建平台,鼓励各种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可以这样说,课堂正是因为有了活动,才有了生机。下面笔者重点介绍几种课堂活动方式,以便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中,渗透相关学习技能,真正让学生在推促文本理解的同时学会学习。

(一)表演,让课本更生动。提到表演,很多学生都会联想到课本剧。其实这里的表演更多是指简单化的课本剧,可以通过角色模拟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感知文本内容。毕竟对于学生来说,爱表现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故事性强的内容让学生演一演,可以选择对话的课本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还可以选择一些写景课文,让他们做小导游。形式多样,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表演之中。比如苏教版第八册《公仪休拒收礼物》属于独幕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学生在自主表演过程中,大多会去揣摩人物动作、神态等,而在这揣摩过程中,他们也真正达到了与文本内容、人物的深度对话。

(二)辩论,让课堂更活跃。理不辩不明。对于学生来说,辩论也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通过辩论不仅可以推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其口头表达能力,推促其逻辑思维发展能力。比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有学生针对“林冲”这个人物进行质疑,有学生认为他是个英雄,而有的学生却认为他是个胆小鬼。对此笔者没有过多干预,而是直接引导他们进行分组辩论,有的结合《水浒传》相关资料进行辩论,有的从宋朝重文抑武这一角度进行辨析,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逐步点拨引导,最终让学生明白,林冲是逼上梁山,这也是《水浒传》所揭示的主题,即官逼民反。

(三)唱唱,让氛围更浓郁。音乐是有声的语言,它最能拨动心弦,继而推促情感共鸣。如有可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引入音乐,一来渲染气氛,营造情境;二来也可以推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对于音乐,可以在朗读时插播,可以在学生练习中插播,如有可能,还可以直接让学生唱歌曲,这样可以让他们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针对苏教版第十二册《长江之歌》,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我直接引导学生一起唱那熟悉而又动听的歌曲——《长江谣》,让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感受长江的气势,感受它的磅礴,毕竟这本身就是歌词。用唱的形式让学生去感悟,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更好。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同样也是他们走进社会,进行终身学习的前提。也许从近期来看,课堂效率稍显低下,但是从长期来看,非常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