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实践

  • 投稿柏舟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42次
  • 评分4
  • 86
  • 0

黄永忠

(武夷山二中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新课标提出“情景—探究—应用”的学习方式。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的首要环节是创设适宜的情境。文章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例,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从概念的引入、定义、理解、应用等几方面对情境创设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学物理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The strategy that physics teaching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cenario establish and practice

Huang Yong zhong

【Abstract】The new lesson mark put forward "scene- investigation- application" of study way.New course principle implementation arr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initial link establish a feat scenario.Article with physics concept teaching for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 teaching, lead to go into from the concept, definition, comprehension, application etc. several aspect establish to the scenario of the strategy carried on study.

【Key words】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Scenario;The scenario establish

一、情境及情境创设理论

情境,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影响个体行为变化(产生行为或改变行为)的各种刺激(包括物理的或心理的)所构成的特殊环境。学习情境是指在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情境思维的客观环境。

情境创设是情境教学的核心。教学中,设置良好的环境,可使环境与整合正相关,而无效的情境将使环境与整合无关或负相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所授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精心选择适当内容,创设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引人入胜的、轻松和谐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取得科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物理教学情境及其作用

物理教学情境是指在物理教学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物理情境思维(情境思维是当情境所提供的线索对学生而言较陌生,学生旧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不能完全理解或者解释,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的一种思维)的环境,包括物理问题情境、物理实验情境、物理概念情境、物理思想方法态度的情境(可称人文情境)等。

例如:高一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提问学生:细棉线下面挂一只重物,用一根线时易断还是两根线时易断?如图:

学生感到很好笑,认为肯定是用一根线时线易断。教师开始演示,一根线提得起重物,而两根夹角较大的细线提重物时,线断了!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两根线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人”到学习活动之中,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由以上实例可以体会到,物理教学情境的作用:

1、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物理教学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机,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使之发生由“厌学”到“愿学”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如果说客观主义使教学成为人的控制的过程的话,那么从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则使教学成为人的解放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物理教学情境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3、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良好促进作用。通过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亲自动手、动脑,亲自观察、记录、操作、整理、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用物理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取得科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例的中学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和实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用于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被高度概括和抽象成为物理概念,这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物理概念是用来描述有关的物理规律的,如果概念不清,当然就谈不上掌握物理规律。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物理概念的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决不能只是孤零零的让学生知道或记住他们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而要努力搞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

物理概念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概念是怎样研究得出的;概念是怎样定义的;某个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某个概念理解应用中学生易产生的疑惑和错误理解及应注意的有关问题等。当然,上述要求比较高,不可能通过一两次教学活动就能全面达到的,有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和许多阶段才能达到。

根据以上概念教学的要求和特点,物理概念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创设情境,具体策略和实践如下:

1、从为什么要引入某个物理概念的角度,创设情境。

例如:在圆周运动章节中学习角速度概念时,学生提出:既然用线速度可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呢?如果教师创设了“月球和地球谁跑得快?”的情境:

地球说:“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 0.99千米(即线速度为0.99 千米/秒),而我地球绕太阳作圆周运动每秒钟走过的弧长为 29.78千米(即线速度为29.78千 米/秒),所以我跑得快!”月球说:“我绕地球转一圈只需要28天,而地球绕太阳转一圈需要一年365天,所以我跑得快!”地球与月球说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仅仅用线速度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另一个侧面描述圆周运动快慢。因此,要引入角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2、创设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类比、概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是怎样定义的。

例如:我在电场强度教学中建立如下的概念情境:首先启发学生回忆思考下列两类物理量在定义方法上有何区别:一类是位移、质量、力、能量、功、热量、电量等;另一类是速度、加速度、压强、功率、电流强度、密度、比热、劲度系数等。探究后一类量为什么要用比值来定义?生产生活中有无与后者类似的情况? 接着创设如下实验情境:用起电机使金属球带大量电荷+Q,用悬吊带电为+q的小球显示带电金属球的附近有电场。移动小球+q均由近及远可见悬绳的偏角变小。说明带电+q的小球在不同点受的电场力不同。然后引导学生概括:电场有强弱之分。但把小球多次移到同一点A,其偏角不变,说明在同一点,电场的强弱是不变的,这是电场的特性。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参照密度、电流强度的定义思路,用什么方法可描述某点电场的强弱?逐渐逼近E=F/q这一结果。通过创设以上情境,学生不仅对电场强度这一概念的定义理解深刻,并且通过类比、概括,了解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创设生活化情境或实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例如:现行高中物理教材中设计了一些让学生自由动手的“做一做”。其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让学生做一个显示玻璃瓶微小形变的课后小实验:找一个大玻璃瓶装满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瓶口用中间插有细管的瓶塞塞上,用手按压玻璃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水面又降回原处,这说明玻璃瓶受到按压时发生形变。我在演示这个实验时,使用了大号椭圆柱形墨水瓶来替代课本中所示的圆柱形玻璃瓶,当用手按压墨水瓶长半径两侧时,细管中的水面不是上升,反而下降,这种与教材中的实验结果相反的现象出乎学生意料,感到格外新鲜,无形中更加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验不但使学生对“弹性形变”现象深信不疑(课本中的水面上升可能有少数学生产生是由于人手的温度引起水热胀的误解),同时也使他们形象地看到了圆形物的容积最大的实例。接着,再作一次按压短半径两侧的实验,结果是水面上升,这就从正、反不同的角度加深了“弹性形变”的理解,实验现象的说服力更强了。

这样,简单易做、成本又低的小实验,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使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想像力提供了一个广阔、自由的空间。

4、创设与学生原有认知矛盾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辨析概念应用中易产生的疑惑和错误,解决学生的思维障碍。

例如:为了突破“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无关”这个难点,我设计了如下情境: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竖直墙壁上,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对这一问题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 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会大于书的重力,那时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懂得“少一些信口开河,多一些主动思考”了。

学生对概念认识中的错误,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头脑中,很容易在认识活动中形成负迁移,排斥正确概念的接受,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错误的结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些反例,不但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还能加深印象。

5、创设多角度、多样化、分阶段进行的概念教学情境,使其符合从现象到本质、从初级的本质逐渐发展到深刻的本质的认识发展过程。

例如:在加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刚开始只创设火车开车、汽车刹车等情境;然后用自由落体情境的重力加速度加深概念;继而用平抛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它也是一种匀加速运动,在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上使小球自由下落,则地上的人看小球为平抛运动;在圆周运动、简谐振动中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在学完静电场后,用静电场与重力场比较,E = F/q与g = G/m比较,学生可悟到,原来重力加速度实际上可认为是重力场的强度。在每次加深对加速度概念理解的教学中,联系、比较之前对加速度的理解,使得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连贯性、整体性,能够融会贯通。

以上物理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仍在不断的应用和完善中。也可以进一步在规律教学、实验教学、习题教学中根据相应的教学要求和特点,从知识掌握的几个层次的角度探索情境创设的策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胡炳元.物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许国梁,束炳如等改编.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陈齐荣,任英杰.基于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探究[J]..渤海大学学报,2005,(9).

[4]苏平萍,谢朝霞.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三大难点[J].教育探索,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