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实验课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 投稿清烨
  • 更新时间2015-09-04
  • 阅读量743次
  • 评分4
  • 71
  • 0

周勇

四川省仪陇县张公小学637600

【摘要】文章结合物理教学的实践,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各种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一些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 实验激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本人结合多年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实验激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细致观察能力。把部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课堂实验,增加自己动手的机会。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亲自参与实验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觉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如教“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一课时,让每组学生取一横切面积略小于烧杯的石蜡,用弹簧称称其重约10N,在烧杯中倒入300毫升水,其重为3N,然后将石蜡缓慢放入水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到石蜡能够浮起来,让学生自己得出3N的水能对石蜡产生10N的浮力,从而得出了液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大小就不能大于液体的重力的定势。这样的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了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设疑激趣,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让具体的自然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多而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中,课伊始,我便对学生说:“咱们用塑料瓶和硬币做一个游戏,”讲清游戏规则后,学生们怀着好奇心开始玩,不大功夫,只听学生惊喜地叫道:“呀,硬币跳起来了!”“还’扑扑’地发出声音呢!”“硬币为什么会跳起来呢?”我不失时机地问:“你认为是怎么回事呢?”提出一个开放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种种假设:可能是水槽中的热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塑料瓶受热膨胀将硬币顶起来了;可能是瓶内的空气将它顶起来了;可能是硬币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要往外跑,所以把硬币顶起来了……。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家庭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基于时代的要求,教育必须以改传统的封闭式为开放式,因此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特别安排了30个家庭物理小实验,这些实验既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既通过实验直觉地增长物理知识,又使家长、学生了解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物理现象就在家庭里。物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过来更好地体现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家庭实验既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人人动手的操作能力,又不受时间限制,在轻松的环境里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所需的器材可以自行替换,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起着一石二鸟的作用。每次家庭小实验结束后,我都留出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在学完浮力一节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在将一个鸡蛋慢慢放入烧杯中,鸡蛋沉入杯底,在烧杯中不断放入食盐并搅拌使盐水均匀。要求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同学们通过实验交流后得出:①鸡蛋之所以会上浮,说明鸡蛋受到的浮力大于鸡蛋的重力。②鸡蛋在水里能下沉而在食盐中却自动浮起,说明水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又如:在学生做完瓶吞鸡蛋的实验后,提问,如何把吞进瓶中的鸡蛋完整的取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压进瓶内靠的是瓶内外的压力差,反过来也可以再用瓶内外的压力差将鸡蛋压出来,学生讨论得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③把瓶倒过来让鸡蛋堵住瓶口后,放入一个密封容器中并减小容器内的气压,瓶内外的压力差使鸡蛋从瓶内吐出来。④把瓶子倒过来,让鸡蛋堵住瓶口,在给瓶子加热使瓶内的气压高于瓶外的气压,鸡蛋也会被吐出来。

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增加学生实验和布置家庭小实验等创新实验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原理、概念,巩固物理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其知识视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