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个方法论的对话与思考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7-10-29
  • 阅读量971次
  • 评分4
  • 30
  • 0
常利兵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海内外史学界精彩纷呈,引人注目。其中,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主体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华南学派”,即是国内几大学术重镇的佼佼者和引领者。就其研究的理念和路径而言,在学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进村找庙,进庙找碑”,甚至已成为人们用来形容华南学派的专属名词了。

当然,作为一个具有持久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一定会有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论和研究架构贯穿其中。或者说,在经验史实与概念体系之间如何进行历史的建构和书写,是有章可循、有理可据的。而由刘志伟和孙歌合著的《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一书就是首次针对华南学派的治学宗旨、研究理念、学术路径、总体取向等方面作了细致深入的解读和呈现,一经问世,备受学界关注和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刘志伟是华南学派著名的历史学家,孙歌则是著名的文学史和思想史家,两位作者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来展开相关议题的讨论和交流,形式上看似自由松散,但每个话题内容却相当聚焦、突出。虽说这种以思想史和社会史互动在场的方法论展现,在国内还极为少见,可其蕴含的如何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却有着典型的示范性。

如,在史观上,人们习惯认为做政治史、思想史研究的关注点是精英人物的历史;而社会史研究者则眼光向下,重视的是民众的历史。对此,刘志伟在书中进行了批判性的再思考,认为立足于总体史观,那些所谓的上层的历史还是下层的历史、精英的历史还是民众的历史、朝廷的历史还是百姓的历史的视角划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此种区分实际上仍是在一个国家历史的框架下,把社会成员区分为精英和民众之别,这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的讨论架构。所以,作者主张以“人”作为历史的主体,以人的行为作为历史解释的逻辑出发点,就找到了与传统史学以王朝国家为历史主体的根本区别,进而实现从“国家的历史”转向“人的历史”。

很显然,这种以人为主体的历史观,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避免纠缠在精英和民众历史的简单二元划分中,而且从人的行为交往过程来探究国家体系、民间社会、精英人物、芸芸众生等相互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形构出来的各种历史活动和文化传统,更能促进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