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语文学习心理探微——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7-11-07
  • 阅读量948次
  • 评分4
  • 58
  • 0
王平强1,徐文彬2

(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附属小学,210013;2.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210097)

摘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语文教学,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过程,从单元整体上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从旧知与新知、整体与部分、类合与模块、范例与习得四个维度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促使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知识结构 学习心理 认知结构

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利于提升教学效益,因为它是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起点,立足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本文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知识结构,试从旧知与新知、整体与部分、类合与模块、范例与习得四个维度探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一、从“旧知”到“新知”再到“未知”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先备知识,意义学习只能产生于学生已有、充分的先备知识,学生脑海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一种“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便于将新知识准确而有效地放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提升原有的认知结构。我们提倡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梳理教材知识结构体系,把握前后知识的关联,使新知教学能够与旧知建立联系,在旧知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自然而然地将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从旧知到新知再到未知的心理过程。

回顾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起至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有13篇说明性文本,这些文本运用了典型说明方法和总分构段方式,并以设问句、中心句等句式过渡衔接,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性文本在状物、游记、参观、动物介绍以及科普等方面的运用。依据奥苏贝尔的理论,这些内容与知识点的学习就应是学生学习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内容的先备知识。教学前,教师梳理教材中说明性文本的选文,回顾之前的说明性文本知识,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旧知内容作复习巩固,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铺垫。后续新知的学习是在旧知基础上的补充、拓展、丰富,通过学习,学生把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使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得到更新和拓展。这样的做法正符合奥苏贝尔设计“先行组织者”的要义。教师应把握教材体系,围绕先前旧知内容设计“组织者”,便于新授知识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之后与说明文相关的学习内容有六年级的《麋鹿》《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两篇说明文中的知识点,既有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也有新知拓展,是对说明性文本学习的巩固与延续。

从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看,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语文整体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与重构,体现了从旧知到新知再到未知的学习过程,可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引发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以促进迁移的自然发生。唯有遵循这样的心理过程,才更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

二、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整体把握。教材主题式编写体系与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认知必然要经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心理过程。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是以说明性文本编排单元教学内容,所以单元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由各个不同方面的说明性文本组成,涉及建筑物、艺术品、城市、景观等,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个说明性文本体系。

在整个单元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提升”的心理过程。作为教学起始环节的单元整体感知阶段,学生从整体角度感知说明性文本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任务,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而这个过程正体现了学生对单元整体的认知过程,学生必然会对原有认知与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形成新的概念。

随后,学生进入各篇说明性文本的学习阶段。通过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练习等学习体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悟单元知识结构体系,逐步掌握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地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进而,学生进入深层次学习阶段,理解的深入会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将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概括化与网络化。

最后是整体提升。这一阶段是运用巩固阶段,学生通过梳理说明性文本主题单元的学习要领,提炼每一篇说明性文本的学习要点,达到融会贯通、整体提升的目的。从学习心理角度看,学生将概括化与网络化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就能越来越清晰地分辨出单元与各课、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每一个知识点或训练点也会在单元知识结构中呈现出来,逐步并更为牢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

三、从“类合”到“架构”再到“模块”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与发展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倡导基于单元知识结构,以“单元”为单位实施整体教学。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教师把单元内若干篇教材文本,甚或超越原单元内容,将全册教材中的某类文本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性地组合起来。由于组成单元的若干文本之间有很大相关性,教师可从整体上进行教学设计,对本单元教材内容及相应的知识点进行“类合”,即作合理的归并、整合,再从教材内容的纵、横向建立教学关联,并有效重组相关教学资源,从而架构相互关联的单元知识结构,形成教学模块。这样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认知心理,可缩减教学环节,优化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

在布鲁纳看来,“知觉一件事物,实质上就是主动地对它进行归类,而一旦将它划归某一特定的类别,我们同时也就要根据已有经验(或已有分类系统)中关于这一类别的固有的属性和规则,对该事物应该具备的其他特征做出预测,并对应该如何对它进行反应做出推断,这就使得个体可以超越知觉个体中所获得的有限的、具体的信息,而对新的客体与情况达到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结构系统分析就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心理的知识分类,教师可对单元教材所承载的知识从说明对象、写作目的、篇章结构、说明事物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类整合。首先厘清不同文本的说明对象。三篇课文分别以兵马俑、金字塔、维也纳为说明对象,习作与练习中的文本分别以汉墓、河山、城市等为说明对象。虽然同为说明性文本,但也存在差异,有的是状物类,有的是游记类,还有的是景观类。接着,从描述的具体形象来感悟作者所要表现的特点与表达的情感。再者,就是归并篇章结构以及说明事物的方法。最后,将它们关联起来,形成单元知识结构框架,使人一目了然,知识的来龙去脉也清晰可辨。这样的架构就把单元知识的显著特征突显出来,便于形成教学模块,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模块学习是一种具有良好完型结构的语言思维训练方式,可克服过去知识点学习碎片化现象。教学中以模块形式呈现,教学目标集中,教学环节明了,就能进一步突显学习材料的主要特征,引领学生以清晰的线索感悟言语表达及文体基本特征。

四、从“范例”到“语用”再到“习得”

在变易理论创始人马飞龙和他的同事看来,人的意识具有知觉聚焦性,总是在特定的“外部视野”中关注到事物的某些方面。要让学生学到某种东西,学习者必须审辨即将被学习的内容,这就意味着学习者要辨识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审辨被忽视的或者未被注意到的关键特征,即学习内容的重点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让这些重点方面同时保持不变,与其他方面区别开来,这样学习内容的关键特征就能突显出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材是语言学习的典范。如何用好课文范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教学单篇文章有这样五个环节:(1)导入激趣;(2)字词教学;(3)整体感知;(4)精读感悟;(5)阅读拓展。结合变易理论来看,我们完全可以突破旧有教学设计的框框与束缚。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三篇课文,教师可以把三篇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放在一起教。学生就能充分了解三篇课文的篇章结构,都是采用“总分总”构段方式介绍了说明对象的概貌位置、规模类型以及历史意义等。文本的篇章结构被突显出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整体感知文本文体特点的过程。再如,把每一课的精读感悟环节整合到一起教。学生就能认识到,三篇课文都介绍了说明对象的鲜明特征,都是采用了典型的说明方法。如此,学生的学习过程突显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正如马飞龙和他的同事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不同的事物或情况,都出现某种类似或相同的特征(即不变的部分),那么这一特征便会成为所观察事物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维度,这个具有普遍性维度的概念就会从其他无关的特征中被审辨出来,成为这几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整体感知”和“精读感悟”两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人的知觉聚焦性特征,从横向上将三篇文本打通,一方面运用了“以一带二”的方法,体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形成对说明性文本的基本认识,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体现了“举三反一”的教学理念。从学习心理角度可以探析,这样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语言实践紧密相连,使外部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间建立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体现了“学用结合”的思路。学生经历了从范例到语用再到习得的过程,即在典型的课文范例引导下经过自身的语言实践,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结构体系,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小学语文单元组文教学与单篇教学比较研究”(编号:B-b/2015/02/108)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学习行为优化的课堂观察研究”(编号:D/2013/02/496)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平强.小学语文单元知识结构的确立——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