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投稿城市
  • 更新时间2016-06-01
  • 阅读量887次
  • 评分4
  • 89
  • 0
 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然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应该从小学生做起,所以,在数学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拥有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注重数形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在学习中,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题目的关键所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神秘之处就是把数量关系与数学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互相转化,达到解题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讲课,这样会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三角形问题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自行车架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三角形边长所代表的数与形的联系。再有,学生在学习折线图、条形图和扇形图时,老师可以讲一周内天气预报变化情况用折线图,是表示温度变化的趋势。同样,在讲条形图和扇形图时,也举出相应的例子。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联系,这很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能够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数形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的概念和如何对数进行概括。(2)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3)如何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应当讲解合适的数学题,学生应该理清结构关系,排除干扰项,达到解题目的。最后,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强实践应用,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己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会因为个人参与数学知识的研讨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二、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创新的基础是理解。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一种要求学生从范式出发,切断思维与实际的联系,缺少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就范式教育,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模式的、以模仿为主的教学。这样教给学生的是缺少能力的“死”知识,是引导学生遵从统一标准,采取同一途径,求达同一目的的求同思维;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结果,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立足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疏通信息渠道,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它们充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利于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和问题的领悟与理解。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勇于钻研,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无疑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数学的事例,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究这些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六一儿童节,班级里要举办一次小规模的活动,借此机会把费用计算的工作交给了学生们自己。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确定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数量?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学生会更有兴趣去探索,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学生思考的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数学教师要在课堂中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身还要树立创新性的教育观念,用自己的观念与思想去带动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直到显著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