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考核模式对地域武术发展影响研究——以安庆东乡武术“破拳”为例

  • 投稿洪嘉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43次
  • 评分4
  • 13
  • 0

张书军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安庆 246000)

摘 要: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东乡武术是别具一格的地域武术种类.在其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特有的教“场子”和“破拳”的传习方式.“破拳”的传习方式在推动了东乡武术实战性的提高,促进了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融合与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乡武术核心技能的传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安徽安庆;东乡;武术;破拳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5-02

基金项目:安庆省体育社会科学项目(ASS2015220);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项目(ASS2014234)

1 东乡武术“破拳”的出现

安徽安庆东乡武术起源于福建,属南少林拳术流派.元代章氏家族迁徙至安庆桐城东乡(现枞阳县)始得传播,并逐渐形成了贴近生活和守土防身的特点.随着东乡武术的发展,在章氏家族和周氏家族的积极推动下,在汪、疏、李等家族的积极融入下,在东乡形成了习武成风的乡俗,极大地推动了东乡武术技能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包容并蓄了其它拳种的武术技艺.东乡武术的内容较为丰富,包含了多种技法和套路,拳术和器械套路近百套,更为难得的是其攻防技术中融入了很多生产和生活工具的攻防技法.这些武术技能贴近生活,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武术健身活动.到了清初,以周潭为中心,周围50里的居民都争相习武,习武之风遍及整个“东乡”,形成了东乡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当地乡绅为维护各自宗族利益,不惜钱财请武师、办武堂,培养武术人才,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东乡武术的发展.然而,相应清政府组织的团练乡勇在与太平军的多次冲突中损失了东乡武术的精英,沉重打击了以教“场子”和“破拳”为主要传习方式的东乡武术的传承,使得东乡武术走向衰退.

为了保护东乡武术这一安徽地域武术瑰宝,在安庆市相关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东乡武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7月,安庆市枞阳县东乡武术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在“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子目录中,序号30,编号Ⅵ—6,其传承人为章根苗.[1]2013年,东乡武术入选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2]自此,东乡武术在保护与传承,研究与交流等方面步入正轨,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文化魅力.

历史上,东乡武术传承经历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族式、师徒制传承模式.难得的是,东乡武术在近代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场子”的传习方式.“场子”的传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武术传承的宗族制、师承制的单一模式,扩大了传播的人群,创立了类似于学校教学的全新模式.这就使得更多的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能够参与到东乡武术的传习中.一般是在农闲时节,由乡村机构将武术爱好者召集起来,并提供练习场所,再聘请武师前来按期教授.清初至咸丰初期是东乡武术发展的高潮期.[3]当时东乡的周潭、项铺、汤沟、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等乡镇均形成了习武的乡风,男女老幼皆以习武为荣.这一时期不仅习武人数众多,也出现了以“三十六名教”为代表的众多知名武师,丰富了东乡武术文化内容及形式,成为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地域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是以地域为特点的文化类型,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必定脱离不了历史的机缘.[4]迄今为止,“场子”和“破拳”仍然是东乡武术传承中最为重要的传习方式.

2 破拳的方式及分类

“破拳”是东乡武术仪式性的正式活动,一般是在祠堂或武师教习的堂屋里举行.“破拳”不仅出现在教“场子”结束即一期学员的毕业仪式上,也是武师之间当众切磋的方式.“破拳”分为“文破”和“武破”,文破是指交手双方不进行真实的交手,而是双方从拳理上见招拆招,从技术动作架构上进行分析比较,双方以拳理服人.“文破”的交流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论上的争辩和扬弃,同时可以避免因肢体交流而发生矛盾.然而,“文破”对于不如“武破”直观和精彩,也难以让观众直观地辨别输赢,不易服众.对于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武师群体来说,更多的会选择“武破”.

“武破”指真实的比武交手,进行真实的对抗切磋,受伤勿论.相对于“文破”来说,“武破”的进程具有较大的不可预测性,对抗的尺度也更难以把握.这就使得“武破”在师生之间、同行之间形成了直接的竞争,而此种竞争还与重要的个人利益相联系.因此,“武破”易制造和激化师生之间、同行之间的矛盾.在“破拳”中,“破拳”的方式由学生选择,武师必须能够获胜,否则不仅无法获得该挑战学生的学费,还会颜面扫地,无法在当地立足.更为苛刻的是,不仅学生能够向武师提出“破拳”请求,在场的其他人也可以提出,武师必须接受挑战.在习武成风,人才济济的东乡地域,武师在“破拳”中保持“不败金身”实为不易.正如东乡武术传承人章友武所言,武师声名皆系于此,在“破拳”时如坐针毡,顾虑重重.东乡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场子”和“破拳”成就了新的武师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武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对于武师的个体来说,“破拳”的过程和结果十分残酷.正是这样残酷的竞争使得东乡武术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毋庸讳言,“破拳”使同行之间产生了竞争关系,会引发一些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主要手段还是“破拳”.东乡武术历史上在“武破”过程中受伤的武师不计其数,却同时也诞生了许多相关民间故事和传说.

3 破拳在东乡武术发展中的作用

3.1 推动了东乡武术实战性的提高

“破拳”中,无论是“文破”还是“武破”都是对参与者武术知识及技能综合运用的考察.“文破”不仅需要在技战术思路上进行考量,还要通过熟知的技术动作架构实施这些战术设想,并通过拳理拳论来论证技战术设计的合理与可行.理不辨不明,“文破”双方通过辩论更进一步夯实了东乡武术的理论基础.“文破”阐明了拳理,而“武破”提升了实战.“破拳”关系到武师的行业声望,双方互不相让,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拳路风格的实战性均得到了验证和提升,同时为各拳路技能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如果说“场子”为东乡武术的继承提供了有教无类的形式,那“破拳”为东乡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去伪存真的平台.

3.2 推动了东乡武术技术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破拳”不仅会在师徒之间,而且在同行武师间进行;不仅会在“场子”结束时进行,而且是武师以拳会友的重要方式.在这样频繁的交流过程中,武师的理论和技艺得以相互促进.对于东乡武术的发展,“破拳”确能够推陈出新、融合提升的作用.正是在“破拳”这个交流平台上,章、周、疏、汪、李等家族常年进行交流切磋,共同促进了东乡武术在理论和技术体系上的融合与发展.

3.3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乡武术核心技能的传承

旧时,拳师在授徒时往往留一手,即“看家的本领”不教,以免在“破拳”时被徒弟所伤,闹出笑话.由于“破拳”对武师的行业声望与地位影响很大,再加上时常有一些弟子在“破拳”时刁难武师.这些事件导致武师产生顾虑,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对重要的核心技术进行刻意的保留,致使一些优秀的武术技艺没有能流传下来.破拳在推动东乡武术技术体系融合发展的同时,却对核心武术技能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4 破拳对东乡武术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破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交流的常见手段,是武师交流切磋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中华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必要环节.难能可贵的是,安徽安庆东乡武术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使之与教“场子”结合,形成了公开的类似于毕业考核式的师徒切磋.这种方式减少了拳师个人因素对学员评价的影响,让公众参与到评价考核中,公开考核的全过程,获得公众的认可.公众有权利对考核过程进行监督和提出质疑,并使得考核结果与武师的教学回报相联系,以确保教学质量.“破拳”和“场子”的结合为东乡武术打破单一师承制、宗族制的限制,进行近代课堂式普及推广,具有巨大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安徽政府网http://www.ahzwgk.gov.cn/Xxgk 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64010.

〔2〕安庆政府网http://www.anqing.gov.cn/a/news/meiti/2013/1115/60148.html.

〔3〕安庆市文化馆网http://www.aqswhg.com/fyShow. asp?ArticleID=25.

〔4〕张勋华.河南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方略之研讨[C].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论文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