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与实现路径探析

  • 投稿空一
  • 更新时间2018-03-14
  • 阅读量734次
  • 评分4
  • 28
  • 0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程度仍有较大差距。如何结合区域农业发展实际,找准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探求可行的实现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着力点


  (一)着力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致力于改变传统产业居主导地位的局面


  2016年,重庆市农林牧渔和新型服务业结构比例为65.12︰4.05︰24.22︰5.03︰1.62。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分产业看,一是粮猪型结构居支配地位。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占比接近90%。二是林业资源配置失衡。全市林业增加值53.61亿元,在农林牧渔中的比重仅为4.05%,逾6690万亩林地资源实现的增加值严重不足,林业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三是农业新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新型服务业占比严重偏低,仅为1.62%。专业化分工明显不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因此,从宏观结构看,应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二)着力于市场导向,致力于改变农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从工作实践看,科技支撑更加侧重于农业生产需要,而一定程度忽视了市场需求,进而弱化了科技创新支撑效应,加剧了农业生产供需矛盾。结合重庆农产品消费市场调研结果,当前供需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高端农产品供给严重不足。2016年重庆最大3家超市全年大米采购量,来自市外的占82%,本市自产大米仅占18%,说明本土高品质大米在全市城区商品性口粮的占比严重不足。二是多种食品对外依存度高。全年水产品和食用油等食品的对外依存度也高得惊人,分别超过40%和80%。三是“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水平低。全市拥有“三品一标”农产品2740个,认证基地770萬亩,不足黑龙江的1/4。此外,农产品结构层次不合理、品牌影响力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也难以满足公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农产品品质成为重庆农业的重要症结。必须转变观念,将科技创新的着眼点从农业生产向市场导向转变,充分调查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生产和市场匹配性。


  (三)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改变现代农业支撑体系过于薄弱的局面


  我国科技创新应用难、推广难的重要根源是现代农业基础性支撑体系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自然条件差。重庆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旱坡耕地面积占全市的84%。其中,土厚不到33厘米的占70%以上,这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薄易旱,产量低而效益差。二是农业机械装备落后导致劳动效率低。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重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仅30%,劳动生产率23406元/人年,两项指标均位列在全国倒数第三。三是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滞后。涉农信息散落于农业、商务、物价、统计等各行业,部门间缺乏共享机制,信息难以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无法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预警引导,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


  (四)着力于制度建设,致力于改变农业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局面


  农业科技具有准公共品特性,需要强化政府行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但是,相关农业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远未形成。一是科技激励机制不活。国家早已建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但重庆主导和优势产业相应技术体系一直缺位,导致农业科技与产业连接不紧密,进而影响到农业科技人员技术入股和科研绩效的合理分配,无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二是重点群体扶持政策乏力。针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的支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对其技术应用、产品创新、租地用地政策,缺乏吸引力。三是农村实用人才认证管理服务不到位。针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认证等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导致科技示范效果不显著,扶持效率不高。


  (五)着力于人才建设,致力于改变农村劳动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农业科技创新,关键在人。随着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农村劳动力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显著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效应的发挥。一是农村常住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重庆市农村常住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7.5年,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只有7.3%,其农业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较弱。


  二是现代农业新技术人才紧缺。调研发现,73.43%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种养业和建筑业,而随着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蓬勃兴起,农村急需的体乡情、知农情、会管理的复合型中高级层次人才严重匮乏。


  二、建议


  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是新的发展理念对农业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为重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构建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


  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原因制约,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强度长期偏低,部门条块分割投入分散,使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更为突出。应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国家层面加大对不同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科技投入,省市层面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部署,加大区域性农业公共基础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的推广示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


  农业科研要与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紧密对接,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针对性地选择重点课题加以突破,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为重庆粮油保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质量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农业科研推广体系


  现有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大多数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为解决温饱而设立的。无论是区域布局、机构设置,还是岗位职责,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新要求。因此,在统筹推进财权、事权改革中,要整合现有机构职能和编制,建立资源、环境、生产、质量、市场的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形成“多位一体”的动态监测体系,既为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供基础支撑。


  (四)针对关键制约因素,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瓶颈


  科技创新必须面对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才能突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如重庆榨菜产业,关键是要解决春季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的保鲜问题,如果外销不能有重大突破,扩大种植面积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影响农民收入。稳定基本口粮安全,若不能有效提升地产稻米的口感品质和整精米率,盲目实施规模化连片种植,必将导致稻米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持续下降。柑橘、茶叶、中药材和调味品等特色产业,需要在精深加工和品质、品牌及市场占有率上有所突破,才能形成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能实现加工增值或扩大外销,扩大种植面积反而难以增收。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


  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落实科技人员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机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以科技支撑农业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同时,根据团队发展需要,动态调整、优化人才资源和财政投入,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沈琦(作者单位:重庆市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