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暑假作业的一次成功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08
  • 阅读量66次
  • 评分0
  • 0
  • 0

  作业能不能跳出“练习册”的方式?深圳实验学校的尝试很有意义。历史课程的作业要让学生喜欢,有兴趣完成,而不是当成负担,所以,必须探讨新的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深圳实验学校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纲要》的要求是不难落实的。这个实践充分说明,学生喜欢做有创意的作业,愿意展示自己的潜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体验很多都是课堂教学难以生成的。这个活动训练了学生很多学科技能。历史思维不完全是抽象的,不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观点的“运用”。历史学科的技能包括整理资料、事件的时空定位、准确反映历史生活、构建自己对历史的陈述,等等。这样的基本训练有助于他们理解历史、认识历史。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感觉,要通过学习扩展学生的阅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实践。我们在以下介绍中将以点评的方式表达感想,希望读者也能就此发表意见。


  [中图分类]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20-05


  一、别样的作业


  2007年暑假,我们给即将升入高二年级并有意选报历史学科的学生布置了一项暑期作业。


  作业:编排一份报纸。假设自己生活在1949.10—1978.12的中国某地,职业为某报的主编。以主编的身份,“出版”一份当时的报纸。


  目的:通过对报纸的编造,自主读书、读史、查阅资料,进而强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规格:尺寸如“晚报”大小,单面。


  形式:日报、晚报、文摘不限。电脑排版后整版打印,亦可手工制作。


  内容要求:


  ①选择1949.10-1978.12中的某一天、某一地。


  ②报纸内容以必修Ⅰ、Ⅱ、Ⅲ教科书中涉及的史实为基础,可以拓展自己知道或感兴趣的史实。


  ③编写新闻稿,配社论、插图、漫画、气象报道、杜撰广告等。


  ④利用教材(不用考虑是否符合教材中的观点)、书籍、互联网上的资料,经过推想、筛选后,制成报纸。“出版”的报纸应当有较强的可读性。


  ⑤展评后,简略地谈谈你的感想。


  (点评:整个方案预想周到,目的明确。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但不强求依据教科书中的观点,可以有自己的“推想”,说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希望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这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校历史教育必须要摆脱“灌输”“塑造”的模式,否则,培养创新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二、“报纸”简介


  暑期前,共有57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开学后共收到54份“报纸”,其中电子排版并打印的有29份;手绘、剪贴的25份。


  “报纸”展评课后,收到54份“反思和感想”。


  学生制作的“报纸”在时空定位上,有24份选择了“文革十年”,占有效报纸的44%,这与互联网上有关“文革”时期的图、文、影像资料相对较多有关;有5位学生制作1949年的国庆特刊;有8位学生制作“三大改造”时期的报纸;有12位学生选择“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十年;有4位学生制作粉碎“四人帮”后“徘徊”中的两年;还有一位同学没看清楚要求,制作了1919年5月5日的报纸。


  “报纸”的名称大多数选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耳熟能详的报名,也有不少学生根据报纸的内容自命名,如:“工农跃进报”“文革报”“红色先锋报”等等。


  “报纸”内容几乎囊括了1949.10.1—1978.12.30期间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市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时闻”和“趣闻”。有些是学生搜集的原始资料,有些经过了学生的文字加工。


  “报纸”上的插图有当时历史时期的新闻照片、时政漫画、商标图片;有文革的大字报、大标语、样板戏;还有自创的、别具一格的、自认为是“那个时代”的广告,等等。


  “报纸”的技术编排颇具专业水平。新闻稿、新闻照、社论、插图、广告、气象报道、责任编辑、零售价……主次鲜明、疏密有秩。学生很善于模仿。


  (点评:作业的设计也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的语文基础,他们基本了解了1949年以来的当代中国史,报纸的形式又是每个学生都熟悉的,要求他们通过搜集资料回到历史的某一天,这样的活动学生既有基础又有展示空间,所以学生有热情去做。教师的智慧在于想出的“点子”适合学生去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如果仅布置完成某练习册的习题量,学生必然处于被动状态,二者的效果大不一样。)


  三、师生讲评


  为了营造一种有别于常规教学的课堂氛围,课前,由科代表组织同学对教室进行特别布置:桌椅倚墙、面向讲台围成U型,所有的“报纸”展放在书桌上。U型中间摆放四张桌子,评出的“最优”报纸将展示于此。


  还有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日报”出现了当天下午发生的新闻——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出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1978年12月18日的“北京日报”就已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又如把今天定论性的评价用在了当时的报纸上——文革时期报纸的社评:“文化大革命是由领导人错误发起的……”“今天是让亿万人民崇敬的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只是起引导作用。尽管事前教师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在评报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举一反三。学生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教师也仅仅做启发,每当学生有了发现,教师就给予鼓励,这样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也很兴奋。


  (点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假如这个环节只听教师讲评,事情或许功亏一篑,学生的体会、印象也不会那么深。不要小看学生的自我评价。给他们搭一个适当的平台,让他们唱主角,教师把自己想说的变成学生要说的,你不必头头是道说个没完,你的职责就是如何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想象力,增长他们的自信心。一位搞数学的专家说:教师太聪明了,学生就傻了。什么都由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就不爱动脑子了。在新课程中,很多教师还没有充分理解角色转换的意义。深圳实验学校的教师在这个活动中把握很到位。你看下面几则学生的感想,都是真情的吐露,这正是历史课程追求的素质教育。)


  四、学生的感想我们预期这项作业的效果是通过编造报纸,促使学生读书、查资料,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无论通过什么手段,不读书、没有资料,报纸是做不出来的。但这还不是全部目的。我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讲评“报纸”后,就自己制作报纸的过程写一篇“反思和感想”,字数不用多,但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感受。当我们收看这些“反思”的文字时,我们也被感动了。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很多思考是比较深刻的,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下面几则学生的文字我们没加任何修饰。


  这次做报纸让我有很大感触,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这件历史事件本身,二是这张报纸成形的各个方面。


  我的报纸选取的是“大跃进”。从知道这段历史到学习它,心中都是抱着一种看待错误的心态。但直到这次,我看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对它了解深了,也萌生了另一种想法。“大跃进”的确是中央政府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所造成的,过于焦急求成反弄巧成拙。从哪方面看都是一项错误,但我或许忽略了一点——人民的感情。在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受压抑太久了,他们是多么的希望中国富强、中华民族崛起,在这种时候,听到那么多惊喜的消息,我想该是令人振奋的。但不管怎么说,大跃进的错误后人要警示啊。否则后人复哀后人也。


  ——马菲(高二10班)


  刚开始搜寻资料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便粗粗浏览了一下网上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斗争记录。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文化大革命”的残酷不仅仅体现在课本上的那些血雨腥风的图片上,更体现在这些触目惊心的因武装斗争死亡的人数上。各地文革斗争的残酷,已经不是笔杆子的斗争,而上升为枪杆子的斗争。以前在课本上没有意识到“文化大革命”的可怕,只是知道要背下它带来的影响。并没有想到书本上是一回事,而书本外又是一回事!


  这一次的历史报纸制作真的是一次对课本外的知识的补充,以前的史实,我们只知道影响和后果,过程和详细的内容我们并不知晓,或者是不需要考的地方课本上记载的并不全面。也许这就是造成我们对课本上的东西了如指掌,而只能纸上谈兵,并不能真正很好的将前人教训总结利用的原因吧。对于这次的报纸制作,完成的同时我也受益匪浅,使我在这个暑假里懂得了许多。


  ——邱晓琳(高二11班)


  为了这份作业,我一直在网上努力地筛选着我需要的信息,同时把所有关于历史的东西都拿出来了。这实在是一个辛苦的活。为了借鉴,我在网上找了很多旧报纸,了解了当时报纸的排版和内容。确定好大概日期后,开始细心努力一个个板块的设计和制作。老师的要求也很高,不仅要新闻稿,还要社论、插图、漫画、气象,甚至要编广告。这让我扩大了搜索范围,也扩大了视野。因此我也了解到更多平时不可能去了解的信息,还让我对这段时期的历史加深了印象。当我终于做完这份报纸时,自豪和欣慰感油然而生,不禁感慨老师出这份作业的创意和用心。


  虽然这份报纸少不了生涩和错误,但带给我的收获是我做作业前没有预想到的。我想,这是我高二历史学习一个好的开端。


  ——邱媛(高二11班)


  作业要求上说“可以编撰几个广告”,在确定了大方向后,我就盯着这个要求思考了良久:在大跃进的环境下,实行的计划分配会允许商品在报纸上做广告吗?或者说,那时候除了国家分配的东西外,有剩余物质出售吗?即使有出售,可以在媒体上做广告吗?为了这个,我在Q群上、博客上、论坛上都发布了我的疑惑,所幸的是,我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我的朋友们都很积极地为我的疑惑奔走相问,很感谢我生命中有这些真心的朋友。特别要感谢的是初中的班主任王笑梦老师,她很热心地帮我咨询了她家的老人们,最后,她的公婆回忆起当时的报纸真的是没有广告。


  到了开学,老师让我们揪别人报纸上的错误,很多人在广告上栽了跟头,直到那一刻我终于证明了我三天的制作工作是那么的有价值。我的报纸没有被别人揪出错误,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是也使我欣喜若狂。我想,这种成就感是什么也比不上的。


  当时我妈妈看见我一张报纸就做了三天,心痛地说我太认真了,随便点就好,我听了心里十分不舒服,觉得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认可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可是现在让我再选择一次,我仍会选择这件富有人文气息的“浪费”时间的“小事”。


  ——陈兢竹(高二10班)


  通过这次不平常的作业,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历史绝不仅仅于课本!……本次作业。无论是材料收集、版面制作,还是评讲的过程,我们都必须调动学过的一切历史知识。这不仅仅是考核书中的几个知识点,而是历史综合素养的全面考查。因此,学历史不能只满足于“背多分”,它应是一个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到升华的过程。


  ——何云驹(高二10班)


  学生当然也有一些幼稚的想法,但总的来说,学生们的思考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教科书,也超越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在一段时间内,我们就这次活动谈论很多,感想颇深。


  (点评:学生能够感悟到“大跃进”年代人民的心态,被“文革”历史的细节震撼,为了求证计划经济时代有无广告的推想而进行调研,体验到学习历史要从点到线、纵横结合,这些真是很难得的。媒体上曾经介绍过美国的中学给学生留怎样的作业,中国的家长如何感叹,其实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不是我们的学生不行,也不是条件不具备,而是我们的教育观念问题。当然,大面积推广这种做法还必须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技术。历史知识是一个公民政治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公民的素质教育要落实在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充分体验思维的过程和方法,而历史是验证思想推理是否合理的最好实验室。一般来说,用现代社会的观念裁判历史是常有的事,你看,学生通过这样的作业能够产生如此理性的思考,这样就发挥了历史教育的功能。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仅是政策层面的问题,我们自己也应该反省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专业水平等诸方面的不足。)


  五、教师的感想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强化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培养人文精神和健全的生活观念。我们“报纸”作业正是贯彻这些新理念的一次实践。


  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去选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格外重要。而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成果有选择和提出批评的权力与责任。


  给学生一个任务,让他们去创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于知识,他们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表达方式。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抒发对知识的理解,在发掘自己潜能的同时,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去探究。探究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通过报纸制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理解:“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关于这次暑期报纸作业,总结一句话:学生有着无穷的创造力,只要给他们空间,他们定将还你一个惊喜!


  [作者简介]徐怡华,女,上海市人,中学高级教师,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王果然,男,1979年生,吉林市人,中学二级教师,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