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所存,美之所见。”

  • 投稿令狐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878次
  • 评分4
  • 90
  • 0

文/陈 轸

【摘 要】“史之所存,美之所见。”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同时,一部浩繁复杂的人类历史,从美学角度看就是美与丑相互斗争的历史,而最终以美战胜丑的历史。基于此,美育渗透于日常的历史教学,让美育与历史教学改革并行,已是广大历史老师的共识。笔者从挖掘历史教材的美育因素、在教学环节中实施美育、提高历史教育美学修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一点体会和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历史教学;美育元素;美育实施;美育修养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历史学科揭示的是人类能动地求生存、求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人类能动的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马克思说:“社会的迸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因此,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同时,一部浩繁复杂的人类历史,从美学角度看就是美与丑相互斗争的历史,而最终以美战胜丑的历史。基于此,美育渗透于日常的历史教学,让美育与历史教学改革并行,已是广大历史老师的共识。

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对美育的实施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思考。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

众所皆知,我国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宛如一道精美绝伦的艺术画廊———先秦的散文、唐宋的诗词、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说,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东方文化的源泉和表征;横亘千载的长城、沃灌天府的都江堰、秦陵的兵马俑、敦煌的石窟均乃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创造,更为人类文明的推进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同样,正是在这让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舞台上,展示了多少古今中外志士仁人的伟大风采:从“有教无类”、创立儒学的孔子,到高扬新文化运动旗帜的鲁讯;从正道直行,“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铁肩担道义,“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从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的陈胜,到期待“地下的火冲腾,把活棺材和自己一齐烧掉”的叶挺;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无数中华优秀儿女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鲜血和生命,书写下一部无比光辉的历史,真所谓“史之所存,美之所见”。这就是我们的教材。

二、把美育渗于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说过,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化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美育应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中的具体环节,姑不论教师课前的备课,就以课堂的进行而言,笔者以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把握:

1.以美的导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第一老师”,激发兴趣,撩引求知愿望,是老师们熟知的手段,而美的导课正是极佳的诱因。常言道“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目前应试教育遗风犹存,“次科”的帽子一时尚难以摘除的现实,精心做好每一节课的导课工作,尤为必要。

2.用饱满的情感贯穿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好的情感产生热爱。新课程改革“情感、态度、世界观”的明确取向,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而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它与人自身的活动和情感更为密切,教学中的情感性更为突出。在纷纷复杂、林林总总的史实里,无论是对美与正义的褒扬,抑或是对丑与邪恶的鞭挞,无不需以情感贯之,方志敏的清贫和坚贞教我们荡气回肠,而袁世凯的卖国、汪精卫的辱节自然让我们无比愤恨和憎恶。当我们触摸这些历史,情感由然而生,爱憎萦绕心宇。这种充盈人文精神的教育,效果显而易见。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情感是双主体的,即师生双边共同投入,只有教师主导性的情感投入,才能很好的激引学生情感的发生,双边互动,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中得到审美教育。

3.以美的语言点缀教学

如果说一节课是一支乐曲,那么乐曲需要美的旋律和华彩。我们历史课,需要老师在讲述和启导时,适当以精辟而隽美的语言加以点缀,以便起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功效。加以警示;品评文艺复兴时的光辉成果时,也可以点缀艺评家的论述:“科学与艺术的联姻,诗神在亲吻她的前额”,这些生动的语言,其感染力不言而喻,既调节了教学,也增强了记忆,教学效果自然不同于一般。

4.运用多种媒体,多样手法,实施想象、直观的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已渐普及,电脑课件、音像配制等辅助教学正日益为师生们所享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的效益。历史教学也应告别一张嘴讲天下的时代,即使是贫困落后的学校,也应努力创造条件,土法上马,自制一些辅助教具,活跃课堂教学,这活动应发动学生一道参与,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中获取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感受。

5.走出课堂,采集乡土历史的人文美

拓展教学空间,开辟第二课堂,是课改的途径之一。为了让广大学生更加贴近生活,感受历史,了解自己乡土的历史,采集乡土历史中的人文美,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教学固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但只囿于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历史是人类所共有的,每个乡土历史都是历史的细胞,人类历史的发展或多或少要在自己的乡土中体现。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尽可能在乡土史中找到相关的印迹和折射点,并适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搜寻和采集资料,条件许可时,要让他们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使他们在了解乡土历史中的人、事、物的过程中,更加直接地品味历史,感悟人生,培养爱国爱乡的豪情,增强自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育人先育己,教师应加强自身美育的修养

美育在教育中的客观存在,是美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可是,在相当长的的时间里,美育惨遭漠视和冷遇,甚至打入冷宫,人们不知美育是何物,这是教育的悲哀。今天我们进入教育改革的新时代,双手拥抱美育,心中无比欣慰。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赐与同挑战并存,新时期的教育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实施和驾驭美育,教师没有一定美育修养是不行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形象时刻在影响着身边的学生,要培养学生有美的人格,教师首先自己要有美的人格。

由于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隶属于美学的美育,尚处稚嫩阶段,亟待成长和发展,我们对美育的认识和掌握也需一个过程。历史学科中的美育,还需我们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长期不懈地摸索和实践。为此,不惴鄙陋,大胆赘言,以正于同仁。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