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科学教学兴奋点 提升科学教学有效性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5-09
  • 阅读量4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地创设兴奋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通过巧设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兴奋点,引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兴奋点,展开教学。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将课堂气氛和谐化,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方式方法多样化,时时吸引学生的眼球;精彩兴奋生成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结束时,寻求知识拓展的发散点,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本文通过创设三个环节的兴奋点,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结尾,余音绕梁”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教学兴奋点有效性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就能起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我们都在努力寻求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享受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本文通过对科学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兴奋点的创设,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巧设兴奋点,引入新课


  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导入”。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要求首先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实际上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来。这个环节的关键就是找准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新课也就成功了一半。因此,课前一定要注意抓住一个兴奋点,将学生引进课堂。


  案例: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我拿了2个2L的饮料瓶,一个瓶内装入一千克大米,另一个瓶内装满水。设问“生产出这么一千克大米,你知道需要多少水吗?”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揭开谜底:一吨水!相当于500瓶2L雪碧瓶所装的水!学生听后非常惊讶:“同学们算算中午浪费一两饭,相当于浪费了多少瓶这样的水?”“相当于浪费了25瓶这样的水啊!”,“真是粒粒皆辛苦啊!”“以后可不能再把饭倒掉了,不能再浪费了。”用数据介绍大米的生产和水的需求之间的关系,既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粮食的教育,又引入了新课的教学。


  二、把握兴奋点,展开教学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养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把握兴奋点,展开教学。


  (一)抽象内容生动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如果我们把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把科学问题生活化,那么他们就会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萌发探究科学问题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所以针对学生的学情,可创造性地选择比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问题作为素材,来内化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中的兴奋点。


  案例:九年级(下)第四章第一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谁敢与我比老大?”投影在大屏幕上的是:各种动物、植物,在近距离醒目的地方有一个大的白色塑料盒巧妙组成的乌龟形状。一看到它,学生就高兴地叫了起来。那个热闹劲令所有的同学都兴奋起来,从而积极热情地参与课堂教学。待平静下来后,我再讲“塑料盒乌龟”的多么难分解,寿命会很长,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环境破坏产生的不良后果,有效地引领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呵护环境的意识。


  (二)课堂气氛和谐化


  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仅会使教师精神焕发,而且还会使学生思维活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平静的池水,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活动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做到及时察言观色,甚至在备课中也要预设到这一点,想好对策。例如,当老师发现学生已经疲倦、不耐烦或是提不起兴趣时,教师要随时调节教学节奏,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


  案例:记得十二月份的一个下午,天气很冷,我在上九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健康》,通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弄清楚了健康的含义,而后情绪似乎有些平淡,注意力开始分散。注意到这种情况后,我环视了一下全班,说:“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进行一次全班评选活动……”学生一下子提起了精神,“从我们班级中选出五名最佳健康少年。”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纷纷推荐本组的最佳“健康少年”,争论很激烈,理由也很充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三)方式方法多样化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努力创设教学兴奋点,如生动形象的例子、幽默风趣的语言、入木三分的见解、深刻独到的感悟、旁征博引的讲述、发人深思的提问、逻辑严密的推理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应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获得直接经验,而不仅仅是倾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讲解。当然,设计的这些“兴奋点”都必须是科学的、健康的,并且是紧扣教学内容的。


  案例:九年级(下)第三章第五节《照顾好你的身体》,我安排了一个游戏:“我当实习护士”表演:如讲到血型和输血时,让6位同学来表演,其中一位演实习小护士,4位是A型、B型、AB型、O型献血志愿者,一位是血型“多变”的病人,面对不同病人护士如何进行输血,其他同学分成4组帮助有困难的实习护士,使学生在游戏中轻松地学到了知识。


  (四)精彩兴奋生成化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甚至于创造意义,这种强烈的共鸣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兴奋点正是学生创造的基点。教师要善于抓住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在激情燃烧中生成精彩。教师要注意科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科学。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科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中,在沟通联系中训练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体会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体验到科学问题就在身边,科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好科学的愿望,培养应用科学的意识。


  案例:八年级(下)第二章第二节《氧气和氧化》,在讲到“燃烧与灭火”这部分内容时,我先请参加过野炊的同学讲述他们是如何点燃枯柴的;在燃烧的过程中,又是怎样保持枯柴不灭甚至越烧越旺的;野炊结束时,又是如何灭火的。有的同学说,他们是用干树叶点燃枯柴,有的是用废纸点燃;在燃烧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不停地往火堆里添柴火或添废纸,并且将灰烬掏空,使枯柴架空燃烧,火快要熄灭时,他就用嘴吹或用书本煽风;野炊结束时,有的同学用水浇灭火堆,有的用沙子或土扑灭,有的用较大的树枝扑灭,火势较小时,甚至用脚踩灭。紧接着我启发学生:你们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三、延伸兴奋点,拓展课堂


  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如同聚光灯一样,收拢学生纷繁的思绪,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将所学功课了然于心,变瞬间记忆为长时记忆,永久不忘,同时还能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效。


  案例: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九节《水的利用和保护》,我就设计了一些问题:①某地一小型私营化工厂老板见利忘义,不顾周围群众的反对,将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小河,双方矛盾激化。如果你是当地群众中的一员,你如何解决?②椒江区的主要工厂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这些工厂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一抛出,同学们的情绪就高涨起来,看书、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第二个问题,许多同学提到了当时没有学到的风向、地形等影响因素,可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


  实践证明,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促进学习者深入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科学;能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能促进学习的迁移,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和思维的兴奋是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在动因。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科学教学的角度看,挖掘到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节课的“高潮”,课堂显得“活泼”起来,“热闹”起来。相信在新课程的实施下,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将会是从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