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开放、科学――落实科学探究教学培养科学精神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9-06-29
  • 阅读量71次
  • 评分0
  • 0
  • 0

  面对新课标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改变教育思维,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学习的关键。


  关键词:探究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氛围;自主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0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初中生物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科学探究作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二十一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的巨大作用,使生物科学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标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关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一、探究学习的前提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禁忌限制、否定学生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初级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容易对一切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的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创新能力,生物课必须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大胆尝试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和所需要的条件及场所,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励学生去做,启发学生去思考怎样做,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创设充满趣味的课堂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思维,有利于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特别结合当地生产生活中的、学生饶有兴趣的现象,创设情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如七年纪上册生物学(人教版)的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学习,教师可先设置一个问题:“窖存的萝卜经过一个冬天之后,为什么会出现糠心的现象?”让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会激发出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学生在围绕问题讨论的过程中,会发现和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很可能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对个别远离主题的讨论,教师也应委婉地指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思路转到本节主题,结合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二、探究性学习要从理念上转变认识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生物教师肯定会注意到生物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显著差别在于多了学生的参与,少了老师的说教。因此生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目的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科学结论,改变以往学生看科学、听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三、探究学习的基础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等,都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设计并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四、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重视教学的自主性、开放性


  1、探究内容的自主性、开放性


  不同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有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侧重对数据的搜集、解读。为凸现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探究中有新发现、新见解、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教材在探究内容上给学生留下广阔的选择、组织、创设空间,例如七年级下册关于空气中尘埃粒子的探究,考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训练,教材呈现了三个问题,启发学生拓展思维,提出适合自己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体现了探究内容的自主性。内容的自主性、开放性会使探究情景更亲切、生动,可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学习中,教师、学生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就地取材,针对当地的生物资源,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生物学问题,经过选择、组织,创设多样化的符合实际的探究活动,会更有利学生探究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2、探究设计的自主性、开放性


  探究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常识,提出假设,探索实验的原理,并设计实验的具体实施步骤。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用固定的实验模式,特别是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设计,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而给学生以思维发散的空间,大胆设想,总会有新的发现,有更多的收获。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探究形式的自主性、开放性


  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的不同,要求教师对一堂课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存在差别。探究学习从教学方式上也提倡创造性的探究,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都应该提倡,这样做也有利于推动探究学习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安排课内外活动的灵活结合,依据教学内容,根据探究目的,做出适当调整,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着眼,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进行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产生了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学生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起到了放飞学生的思想,让他敢于创新的作用。


  总之,生物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落实探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