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找到“泥”的快乐——七年级泥塑教学故事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26次
  • 评分4
  • 31
  • 0

刘小燕 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在我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几件小泥塑,有菠萝、人物、玫瑰花(图1至图3)……每当看到这几件泥塑作品时,我总会想起那次充满欢乐的泥塑课。

泥塑课是很受中学生喜爱的一门课,七年级学生可以说出一些简单的制作工具,甚至可以说出自己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在这个基础上,我决定在教学中尝试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我决定让学生尝试自制泥塑工具。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创新之举引起了学生们的一片哗然:

“老师,买不就行了?”

“老师,好难啊!”

“老师,您高估我们了。”

当我出示了一张基本工具图片(图4)的时候,他们立刻安静下来。“咦,这个不是可以用吃完冰激凌后的木条来做吗?”一个学生恍然大悟道。我满意地点点头,并告诉他们身边有好多相似的东西可以当制作工具用。

“桶装方便面里的勺子!”“还有挖耳勺!”……学生们受到启发,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快就同意了自制工具。接着,我又提示大家准备一些能用得上的材料,比如做骨架用的铁丝等,学生们接受了我的建议。

可是,我心里还是没底:七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完成这些任务呢?

上课了,我先播放乐曲《泥塑人家》来创设情境,希望这样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我所愿,学生们一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我见他们已经进入了状态,便开始检查工具和陶泥。虽然少部分学生的工具做得不齐全,但总体情况仍让我感到欣喜——他们基本完成了我交给的任务。可见,学生们是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的。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的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之后,我播放了《泥塑介绍》的视频片段,通过介绍泥塑的基本历史、泥塑特点及泥塑名家等内容引入新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泥塑的相关内容,提示学生边听边总结出泥塑的基本制作方法:捏、搓、揉、擀、粘接、雕刻等。

这个过程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点,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各种制作方法,还要让他们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制作—件简单的作品。

当然,教师的示范环节也是不能少的。传统的泥塑课,往往是老师先展示一件成品,然后一步一步示范,再让学生跟着做。结果则基本是造型大同小异,缺乏个性。这种过分强调制作技巧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忽视了他们的童心、童趣,抹杀了天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就成了—句空话。

在示范环节中,我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捏出一个猫的形体,并告诉学生,在捏塑时要有整体意识;接着用粘贴的方法做出猫的眼睛,猫顿时神气活现起来,学生们的情绪也立刻高涨起来。

造型问题初步解决了,如何才能使他们具有创意思维呢?我紧接着用泥板做了一条“红领巾”,学生都不解地看着我。当我将“红领巾”系到猫的脖子上时,他们一下子哄堂大笑,而我则微笑着在黑板上写下:少先队员。这时,一名平时爱思考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的意思是猫也有理想?”“也有感情!”另—个声音说。学生们就这么讨论开了。我微笑着鼓励他们:“无论是赋予小动物人的思想,还是赋予作品有感情的名字,都是有创意的作品。作品的意义留给你们去思考,重要的是怎样才能使作品更富有创意!”学生们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接下来的泥塑创作实践分两课时进行,或独立完成,或三人以内的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两节课中,学生的想象力、创作力与合作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快就有学生做出《放我出去,还我自由》(图5)、《保护大象》(图6)这样的作品。看得出来,他们是模仿了我示范时的思路。

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势、作品单调的问题,我借用了“写作文”的做法,即要求作品要有“情节”。比如,有两个学生都做了一只碗,我便启发他们:“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碗?”这样一来,通常会发展成两种思维,一种是在细节上下功夫,便出现了各式花纹或者配以字体(图7);另一种是配以相关的物体,比如“面”“一只装满面的碗”(图8),而最后的题目则是“一碗牛肉面”等,更是创新陛地融进了兰州的风俗文化。有的则把同类的作品放到了—起,再配上一些道具,布置成一组有主题的作品。(图9至图12)

这种以趣生情、情趣交融的表现方式,既拓宽了学生们创作的思维空间,又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既培养了他们对泥塑创作的兴趣,也有效地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件件有创意并带有自己情感的泥塑作品在学生们的手中诞生了。

两节课很快就到了尾声,我以泥板浮雕作为泥塑的拓展。不过,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只是找了一些优秀的浮雕作品作为范例和学生们一起欣赏,启发他们自主探索,并将泥塑的学习和创作延伸到课外。

泥塑课上完之后,我成功举办了“走进七年级创意泥塑展览”,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而我收获的不仅是教学成果的喜悦,还有学生们的作品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和内心深处的感动!

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清楚地认识到,泥塑造型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在头脑中构想的形象,用泥塑的表现手法完整地表现出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事先做好的简单造型上,融入创新思维,用写实、夸张、象征、幽默、变形、抽象等各种表现手法来进行二度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融入到泥塑作品中,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创作的欲望,为学生长大以后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