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立定三级蛙跳》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 投稿刘嘉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920次
  • 评分4
  • 43
  • 0

冯荣

摘要:文章以一节体育教研课为例,从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学练过程及教学细节等四个方面,对引领体育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尚可参考的做法、尚能借鉴的经验,探析了优化体育教学设计、增强课堂应变能力及提高课堂学练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优化;教学设计;体育教研课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06

教研课是展示教师教学理念、业务素质及应变能力的平台,是促进同仁各抒己见、探究交流及共同提升的阵地。每一节课都应该有得与失,有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和引发争鸣的存在问题。教研课中真正让教师收获进步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颇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教者如果对自己的教研课不作精心准备而糊弄对待,势必会让人产生被忽悠的感觉,既不利于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更使教研课失去作用和意义。

现以本组通过集体备课后指定江红勇老师所授的《立定三级蛙跳》(水平四)教研课为案例,探析教学设计取得突破的几个切入点——学习方式、教学模式、学练过程及教学细节的优化。

一、优化学习方式

围绕教学目标并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既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也是确保课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对于普通的初中生来说,能较熟练地掌握立定三级蛙跳技术,并跳出一定的远度,不但要有较好的协调性和悟性,而且还要有较强的爆发力和毅力。该堂课,执教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学生了解与立定三级蛙跳相关的身体练习;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立定三级蛙跳技术动作和与之相关的一些身体练习方法,能判断出动作正误,并找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运动技能;学生在分组学练中,能互学互助,互相激励。

新视域下,常用的体育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等四个方面。本次教研课,教者综合考虑了所教动作的技术难度、学生年龄的特点及对该内容的初始学习等因素,选择了接受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接受学习方式时,教者利用画面组织学生看,通过讲解提醒学生听,亲自示范带领学生练,使学生在接受中逐渐把动作做得像模像样。尽管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表现出了受动、依赖的特征,但态度端正较积极,跟进节奏不随意,几经反复,绝大部分同学基本掌握了技术要领。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教者着重强调了个人责任的担当及共同目标的追求,暗示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跳,鼓励大家互助协作共进步。在组织进行小组内评价时,步骤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练的情况进行自评;其次,针对同伴的学练情况进行他评;再次,围绕协作意识及分享精神进行互评;最后,教者罗列了各组的亮点及不足,留待结束阶段进行综评。

本次教研课,教者既尊重了学生实际,更升华了评价方式,选准了优化学习方式设计的切入点,可圈可点。

二、优化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远离了教师的视野,应运而生的各种新模式也不再固化,表现为:不少一线体育教师敢于在教学中尝试,勇于在实践中创新,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逐渐提升了自己;那种罔顾实际、生搬硬套而机械地运用某一教学模式的雷同现象,已不多见,更不常见;学会了尊重规律,懂得了科学运用,摒弃了“一个环节不敢少,一个步骤不能颠”的僵化做法。

教者在授课时视学生的学练情况而对教学环节做了如下调整:

1.删除比赛环节。按常理,学生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学练后,教师要安排组与组之间的能力比拼、效果对垒,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果敢意识,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本堂课,教者之所以果断地删除了该环节,其原因有二:一是该学练内容尚属初始学习阶段,部分学生因动作未成型易在比赛时出现伤害事故;二是学困生的能力不够,因担心“丢相”而导致自卑心理的加深。

2.增加展示机会。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不陌生的是非常熟悉的老师及朝夕相处的伙伴。每逢展示,体育骨干们乐于参与,“练有所成”者毛遂自荐,他们在尽情表演的过程中,收获的是成功的喜悦,博得的是众人的喝彩。该堂教研课,教者似乎偏爱了悟性好、能力强的学生,存在“放弃”一般生及学困生的嫌疑,但这样的安排恰恰是根据初始学习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考虑的。

3.调控学练时间。“立定三级蛙跳”的技术难度较大,作为主教材内容,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进行学练。但在该堂课上,教者安排的学练时间明显“偏少”,侧重组织学生看画面,提醒学生思考,告诉学生先找感觉再鼓信心完成动作。这种本末倒置的“反常”举措,让一般人难以理解。可是,通过观摩,笔者觉得,这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微调,既符合实情,更富有成效。

教者没有迷信“教学模式”,而是切实地进行了删、增、调,判准了优化教学模式设计的切入点,应该倡导。

三、优化学练过程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准备、基本及结束三个部分,在时间的分配上,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往往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侧重安排,但无论怎样分配,其主要学练内容必须集中在基本部分。根据运动心率变化图,学练过程的最佳结构应该是橄榄形,即中间大两头小。

在该堂教研课的准备部分,教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接着带领学生做徒手操,其中八节徒手操就有四节与跳跃有关,可以说,教者的预设极具针对性;最后,教者打开队伍对面的电子显示屏,在音乐的伴奏下与学生一起跳起了橡皮筋舞。

音乐止,舞蹈停,开始了基本部分:

1.教者将显示屏画面切换成“立定三级蛙跳动态图”。要求学生看图模仿练习,体会起跳到落地缓冲再到快速起跳的感觉。因学生体力较充沛,此过程没有完成次数的规定,各人在练习中找感觉,时间为2分钟。

2.教者再将画面切换成“青蛙跳跃的动态图”。要求学生看图尝试练习,先要确保起跳、落地缓冲的自然,再认真体会空中的收腹、举腿、展体的感觉。考虑到给学生留足体力学习新技术,此过程虽没有时间限制,但练习的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3.教师讲解并示范,带领学生学练;集体纠错。此过程一是仍然以接受学习方式为主,重点强调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在纠错时,教者以“慢镜头”多次进行示范;二是没有时间限制,直到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为止。

4.分组学练;个别纠错。此过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教者巡回对学练情况欠佳的同学进行个别纠错,对个别学困生重点予以辅导。

……

笔者对该堂课学练过程的感受:一是进入状态快,如播放音乐后,大家都动了起来;二是学练兴趣浓,如看到电子屏幕上的画面后,个个乐于表现,人人充满激情;三是练习效果好,既看到了体育骨干的亮丽展示,又看到了学困生的同步跟进。

教者在该堂课彰显的有效激发、借物激趣、人文激励的理念,瞄准了优化学练过程设计的切入点,值得借鉴。

四、优化教学细节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细节往往是成败的关键。在教学中,细节虽小,常常毫不起眼,但一旦被忽视,对教师而言,可能会造成终生遗憾;对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切莫小看细节,因为它是成功课堂的灵感闪现和智慧点燃。

在评课时,全组同仁专门针对该堂课的细节进行了研讨、评价:

1.流程过渡自然。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进行必要的“切割”,既无碍大局,也无可厚非。然而,可喜的是,教者将其打造得巧夺天工,处理得浑然一体:三个部分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了时间,保证了课堂效率;前后两个部分,因果呈现,存疑即化,增强了课堂效果。

2.凸显双边活动。该堂课,与其说教师在教,倒不如说教师在参与,因为整个过程,展现了师生的人格平等与和谐相处,凸显了教师的引领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尊严:准备部分,教者与学生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起了橡皮筋舞,共感愉悦,同享欢乐;基本部分,教者采用了人文化的批评、激励式的纠错,对该学练内容的关键点及易混易错点进行了重点提醒;结束部分,教者在综评时,没有“捂住”学生的嘴,仍然给了其发言的机会。

3.锁定习惯培养。毫不夸张地讲,体育课堂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作用可占半壁江山,其效果可能无可替代。该堂课,学生集合整队,做到静快齐;进行小组交流,举手申请;个人展示后,表演者礼貌言谢,观摩者掌声回报;结束授课时,师生互相致礼,鞠躬道别;领、还器材,轻拿轻放,谨慎慢行。“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逢人作秀,仅一时半刻,非自始至终。

教者对该堂课进行了出色的驾驭与演绎,近乎滴水不漏,几乎无懈可击,看准了优化教学细节设计的切入点,难能可贵。

五、结语

该次教研课的课前设计集结了集体智慧,极有可能没有达到理想化的程度,也就是说,与真正的“优化”还有一段距离。江老师不辱使命,将该堂教研课驾驭得从容自如,演绎得活灵活现,算得上是一堂引得正、导得真、演得实的好课。

参考文献

[1]江红勇.“立定三级蛙跳”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体育时空,2014,(11):68.

[2]姬上兵.现代体育学习方式的特性及与传统体育学习方式的整合[J].体育学刊,2013,(5):86-88.

[3]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7):20-22.

(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22650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