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的思考

  • 投稿小甜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29次
  • 评分4
  • 36
  • 0

方青海郑士强

随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认真执行,特别是实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得到了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然而,从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检测数据分析来看,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趋势。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应该从课堂抓起。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主阵地,笔者认为必须认真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抓好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真正把“实效”工作落实、深入到课堂之中。

一、在教学内容上突破一个“难”字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的起码要求,也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然而,重点、难点教学不得力是造成学生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的原因之一。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求讲解、示范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教不得法,围绕技术难点反反复讲解、示范,攻而不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一来,贻误重点,浅析难点也就成为必然,一堂课教师教的也累,学生学的也疲惫。因此,教师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首先要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重点教学。

二、在教学目标上把握一个“度”字

所谓“度”是指教学目标设置的难易度。在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教师在目标的设置上,应根据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期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在我们的日常体育教学中,我们接触的每个班的学生都存在着或因体育知识基础的不同,或因体质的不同,或因兴趣的不同、或因接受能力的不同,或因智力发展的不同等客观差异性,在教学中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学习同一内容,达到同样目标必定是不科学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弹性化教学目标,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要求,我在教学中一般将一节课的大目标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目标,中等层次的目标要求紧扣课标,高层次目标要求宜在课标基础上拓宽,低层次目标要求在难度上略有降低。这样即保证了学困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又唤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因此,只有控制好“度”,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落脚点,有归宿地,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质量才有提高。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一个“能”字

所谓“能”是指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种能力。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中,一要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二要让学生运用有关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来进行体育的自我发展。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己来选择或自编准备活动、辅助练习等;在运动能力的培养中,一方面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体育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去解决运动技术中的动作要领;另一方面要利用尽可能的练习时间和运动竞赛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自我锻炼能力是体育能力的核心,教学中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意地进行能力培养,一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二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技术来组织身体锻炼,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进而发展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在教学方法上体现一个“活”字

一是教师要教“活”,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低年级的快速跑教学,如果教师机械、刻板地按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一味地让学生跑,这样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本身特别感兴趣,至于锻炼的目的、效果他们往往不去理会等特点,采用“以趣激学法”,把乏味的跑与游戏、比赛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气氛中,乐一乐、学一学,从而获得体育知识和本领,使孩子们感到体育课是有趣的,体育活动是新鲜的,从而达到爱上体育课的目的。又如中年级体育课,由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好处在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其生理和心理开始转变,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技能、技术学习及锻炼效果已从过去形象思维转变为具体的分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他们会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不能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等现象,产生消极化表现和抵触情绪,于是对体育的兴趣锐减,学习情绪就会表现低落,练习不积极,甚至有“顶牛”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激励教学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其主要做法是建立一个良好的情绪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方面,让学生有选择性和挑战性;教学时间分配和利用上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和相互合作的时间与机会;在教学活动的调控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性;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切不可反复给学生失败的刺激,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再如高年级体育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如果教师仍采用以上的教学形式去激发他们上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教学中适宜采取“诱导式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体育技能和练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去学习、练习。在教学中还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这种教法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感知教材,并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引导积极主动去探究的过程,这种方法能把教学重点从“教”变为“学”,从“听”转变为“悟”,从“悟”转变为“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二是学生要学“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在体育课教学中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下决心把教师的活动压下来,把学习主动权和大量的教学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身体练习上来。同时,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多动脑、动口、动手,使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吃透”、“消化”和“吸收”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在运动负荷上掌控一个“量”字

体育课堂教学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能,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措施是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因此,体育课上安排运动量是否适宜,将直接影响到课的质量。目前,由于学校体育教学受到学生人数、场地器材等诸多因素影响,给体育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练习次数,难于取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因素,全面考虑设计一堂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更多的练习机会。如跳远教学虽然只有一个沙坑,在练习时可采用横向使用,也可用小体操垫代替,以此来增加学生练习次数;又如投掷轻物一课,器材不够,可采用自制小器材,如小沙包、小纸球、小木棒、小绳团等轻物进行辅助练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密度,学生学到投掷技术,又充实了学校体育器材。教师们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要盲目追求课的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反之,如果运动量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会造成学生身体过度疲劳,不仅不能增强体质,反而有损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总之,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即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和及时调整。

总之,要提高体育课堂实效不是“纸上谈兵”,希望广大的体育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都能把提高体育教学实效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返朴归真,不折不扣地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湖北省宜城市城关中学湖北省宜城市教学研究室)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