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科学 放眼应用

  • 投稿Trix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37次
  • 评分4
  • 70
  • 0

浙江绍兴柯桥中学 吴建锋

国家实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十余年来,我们在专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似乎不经意间走入了一个“应用泛化”和“去专业化”的误区。在各种浅层次、为适应课堂软硬件环境而高度抽象的教学之后,学生只会运用已学应用软件解决课堂中经历过的类似问题,却不会运用所学为家里新买的无线路由器进行网络设置,也不会从网页中呈现的“iOS”、“Android”选项中为自己的手机选择一款合适版本的应用软件。

十余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口袋购物”、“手机支付”、“微信”等新的应用层出不穷,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固守文字和图表、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和多媒体制作体验等,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生不会设置无线路由器,是因为缺乏基于计算机的网络技术知识;不知道选择一个合适的版本来安装手机应用程序,是由于缺乏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的理解。由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技术应用和技术原理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课程增加新的元素,完善课程的模块结构。

向后看——关注技术背后的核心原理,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和终身学习提供核心源动力。每门学科都有其主要研究对象,物理主要研究“物质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组成以及相互转化规律”。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和交流”,而这一研究对象背后的核心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主要为“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和“网络技术原理”)。因为任何信息管理、加工、存储都需要依靠计算机,同时任何信息交流都需要通过网络完成。为此,信息技术课程应多为学生剖析技术背后的核心原理,使学生能在这些不变的原理支持下,学习新的应用、解决新的问题,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朝前看——关注新技术及新应用模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牵引力。课程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过去如此,将来也必定如此。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信息处理主要基于单机,我们开设的课程是“计算机”,经历了从最初的程序设计教学到后来的DOS操作系统、文字和FoxBASE数据库处理教学等阶段;当Windows和网络普及后,信息处理呈现出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载体多样性的特点,课程演变为如今的“信息技术”。那么,当社会发展到企业电商化、消费手机化的今天,我们的课程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将已经成熟应用的技术引入课程,使学生在新的应用环境中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互联网思维。如将部分教学载体由计算机转变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使学生能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原理,运用最新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交流和自主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应以计算机科学为“本”,为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所需的各种技术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石;以新技术应用为“景”,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提供内化的途径,才能不辜负信息技术学科的使命,为社会培养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