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 投稿味精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56次
  • 评分4
  • 54
  • 0

叶发光

(福建省福州市秀山初级中学,350012)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单纯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走出“重技术、轻德育”“工具使用说明”式的课堂模式。开展德育渗透可以从提高教师素养、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时机等角度去实践,既能实现课堂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能彰显德育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德育 教材 时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黑客——高科技犯罪,网络上的人身攻击,网络上的淫秽与暴力,青少年嗜网成瘾、沉迷于网游等。信息技术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优秀的信息资源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与反思,更好地寓德育于教学中,从而实现信息学科的德育目标。

一、全面学习,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信息技术教师既要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又要自觉地寓德育于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根据学生的学识、学情,采取一定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行为与道德的转变。信息技术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一)提高自身德育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研习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等,积累各种道德教育所需的优秀素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信息素养,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把握德育渗透的时机,从而更好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确定德育目标

教师应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不仅在学科教学计划中,而且在每一课时的教案中、每一节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此外,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均要有具体德育目标的体现。

(三)寓德育于教学中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不仅要备好教材、备好每堂课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而且还要根据计划精心筛选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德育案例,从而落实每一节课的德育渗透目标。要认真挖掘课程内容中渗透德育的“活性素材”,敏锐地抓住教学内容中德育的闪光点。除此之外,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落实德育目标。

(四)以身示范,树立榜样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注重采用示范的方法。示范法是一种观察学习法,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教学中,面对学生呈现一定的道德规范,让学生敬仰和模仿范例,以行为作风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鼓励学生成人成才。

二、创设情境,挖掘德育素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但在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德育内容,要寓德育于教学中,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切人点,并联系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学情,寻找道德教育的契机。

(一)结合时事强化学生道德认识

“计算机软、硬件”以及“信息技术基础”,是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也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初中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认知水平和能力也不均衡,这些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因此,在讲授这部分知识时,引用一些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形成并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例如,以闽教版七年级上册“导购电脑设备”内容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与维护电脑的方法与习惯。我结合当前的数码产品奢靡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选购电脑、手机或其他数码产品时,我们要本着“够用就行”的观念,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端、时尚、顶极配置,这是一种奢侈与浪费。

又如,在教学闽教版七年级“构筑信息安全屏障”内容时,在探讨信息安全事件时,可让学生讨论斯诺登揭露的“棱镜门”事件;在讲授“计算机病毒”时,让学生分析“熊猫烧香”病毒带来的社会危害。结合时事热点问题,以适当的话题引发学生讨论,很容易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构建正确的信息安全观。

(二)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传播消极的、色情与暴力的信息,不负责任的言论,骇人的新闻等。这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讲,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教师既要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又要防止不良信息伤害学生。比如,教学“网上资源的搜索”时,应让学生正确面对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把重点放在学生对网上信息的甄别、筛选上,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三)在作品实践中形成道德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就是说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符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因此,在作品实践课上,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时事新闻、本地经济状况等,融人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的情感教育。比如,在“制作电子板报”教学中,可以选择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为题材,让学生制作“追思卡”等。通过制作作品,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了解本民族或本地域的优秀文化,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捕捉时事热点话题,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积极渗透道德教育,达到教学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三、巧妙渗透,善于捕捉德育时机

德育时机又叫德育契机,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有利时机,对于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具有重要作用。一旦出现恰当的德育时机,教师要紧紧把握住,不然稍纵即逝。把握住了德育时机就找到了对学生实施德育教化的突破口,对于教学德育目标的实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兴趣点上捕捉德育时机

学生在对某项活动或某种事项特别关注时,会激发出极高的热情,这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时机。例如,在教学初中一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构筑信息安全屏障”时,以学生感兴趣的“棱镜门”事件和“熊猫烧香病毒”为主线,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很多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教师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进一步引领学生讨论“假如大家是电脑高手,会怎么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在利益点上捕捉德育时机

一般情况下,当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发生时,学生的思想斗争表现得比较激烈。因为学生的思想觉悟与个人修养存在差异,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因势利导,准确把握事件的关键问题,由此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制作电子板报”或“flash作品创作”时,有学生从网上下载文件作为自己的作品提交。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教师应耐心教导而不宜大声呵斥,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道德,进而也让全体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因为这不仅是涉及道德问题,还侵犯了他人作品的版权,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学生的原创作品,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并强化作品版权的保护意识。

(三)在荣辱点上捕捉德育时机

学生在学校或社会生活中遇到表扬、奖励、享受到荣誉时,或者是被批评、处分时,情绪上就会产生极大的波动。这些变化,对于学生的成长极其重要,也是进行德育教化的良好契机。例如,在学完“图像处理”单元中的Photoshop后,初中生初步具备了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图像处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出于好玩或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对班级其他同学的相片进行“恶搞”。这时,就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图像处理是为了美化生活,激发创造美的能力及图像处理的能力,而不是用Photoshop合成图像技术“恶搞”他人照片,侵犯他人肖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