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教学改革探索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7-10
  • 阅读量6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公共政策学》是城市管理专业必修课,作为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就我校城市管理这一新专业而言,目前《公共政策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课程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开展教学改革探索,主要包括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构建互动式教学体系、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构建以能力考查为主体的学生成绩评判和考核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关键词:应用能力;公共政策课程;教学改革;城市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7-0125-02


  一、引言


  《公共政策学》是城市管理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城市管理工作,本身是在执行不同的公共政策,因此,对于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应实现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能力的提高。然而,目前《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效果,需要我们进行改革探索。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天津城建大学从2014年开始设立城市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作为专业必修课,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以下难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


  部分政策理论与我国的政策实践发展需要之间存在差距,需要进行修正。我国的《公共政策学》教材中的《公共政策学》理论多是来源于西方国家政策实践的研究,例如,“政策议程建立”章节中的多源流理论,是以西方国家政治文化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在解释我国面临的政策现实的时候,需要进行修正,才能将其用以指导具体的政策实践。但目前缺少《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的本土化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以收集、分析和整理。


  (二)教学模式方面


  虽然实践了以案例教学方法和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课前资料准备不足是普遍现象。学生过于依赖课前微课的推送,以及课堂上教师的传统性讲授,而缺少主动寻求公共政策问题,思考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脱节、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缺少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评体系在内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三)实践教学方面


  《公共政策学》教学中,除部分学生因个人资源的可用性,获得实践机会以外,大多数本科生缺乏相关社会实践的机会,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工作缺少直观认识,局限于为学习理论而学习,对许多理论在实际层面的推行困境、成效等缺少过程性的认知。而让在校本科生在校内进行大量的政策实践也是不现实的,因此,与相关部门建立课程实践基地成为课程建设和发展的迫切问题。


  (四)教学考核方面


  由于受考试时间、题型和参考答案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考试模式促使学生过于看重知识点的机械背诵和考前突击。大部分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面对实际问题,选择和操作理论知识用以分析问题的能力极为欠缺。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改革必须要围绕应用为核心来进行。因此,在天津城建大学的支持下,公共管理系在城市管理专业进行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理论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对理论内容的调整和补充以及专题实验学习两个部分。一是,针对目前一些教学理论和内容难以解释中国现实的情况,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要素嵌入思维下多源流决策模型的初步修正——基于“网络约车服务改革”个案设计与检验》、《金登多源流模式理论及其启示》等期刊论文,补充到相应的政策议程建立章节教学中去,以弥补一些《公共政策学》理论与我国政策现实相脱离的问题。二是,选取三年内、具有代表性的政策问题,设置专题教学,将实验室软件按照专题进行整合,从公共政策规划、合法化和听证、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监控、政策调整与终结等方面进行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涵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等方面,借助实验室奥派软件,完成专题学习。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采用以课堂讲授法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于手机微信平台,推送人民大学相关微课内容,如《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个人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点进行了解和学习,促进学习积极性,并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在教学互动上,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通过建立专题兴趣小组的研讨式学习,丰富了实验室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进行相关文献的收集、阅读、思考、整理和分析,全面锻炼其应用能力,为日后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


  (三)加强课程实践教学


  一是充分借助政府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量,如邀请西青区城市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走进课堂,现身说法,讲解工作中对政策工具的使用,彰显理论教学的价值和实际应用的现实性。二是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紧密结合,以本专业实践基地之一——天津《今晚报》为媒介,让学生能结合现行的公共政策,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如《天津市垃圾分类情况调查分析》,以促进学生透视国家在垃圾处理及发展绿色经济方面的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努力提高学生对实际政策问题的认识。经过此次改革,我们专业的学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能力方面已有显著提高。


  (四)构建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我们也对学生评价与成绩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期末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由70%降为50%,注重过程考核。采用随堂测试、专题研讨与教学实践环节相结合,以及教师评价与同学评价相结合等方式,推行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经2015级学生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整体层面上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教学改革效果


  (一)兴趣和成绩明显提升


  由于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评价方法的过程性激励作用明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前预习率,从以往的40%,提高到80%;随堂测试的及格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90%;课堂提问的回答准确率从以往的60%提高到95%。


  (二)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改善


  在教學过程中,通过相近课程知识的综合培养,实现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显著提高,就某个公共政策理论或实践中面临的热点或难点问题,布置相关的专题,促使学生开展相关调研,对于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对策等撰写专题报告,并将在实验教学平台展示,供学生交流与学习。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改进


  在实验室专题研讨式学习中,学生选择相关理论进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的准确率从以往的50%,提高到85%;从专题实验报告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系统性,从过去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写作的逻辑性和规范性,从过去的50%,提高到了70%;主动提交专题研讨报告,并参与专业研讨的学生比例,从以往的15%,提高到了45%。这表明,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有效促进了学生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五、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的革新,我校城市管理专业《公共政策学》的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实践基地的大力支撑下,有了明显改进,在今后,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还将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刘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