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 投稿杨文
  • 更新时间2016-06-07
  • 阅读量748次
  • 评分4
  • 21
  • 0
 “学习力”原本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研究的拓展引入教育领域。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学习力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同时体 现。”[1]学习动力体现为学习的目标、动机、需要、兴趣等;学习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精神、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驱动 下获取新知识并以此来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智力,包括思维力、理解力、转化力、创新力等。教学只有面对态度上乐学、需求上要学、能力上会学的学生才能起 到实质性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当前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无疑对落实课程理念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在这种教学模式 下,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上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交流研讨,释疑解惑,达成知识的内化。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倡导基于现代 教育技术下多元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团队协作、思维碰撞,并着力于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建构和内化 实践。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疑有助于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着眼“学习力”的课堂变革——教学模式的适宜选择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自有其规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使用都要考虑其适用的对象,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要对教材体系、课程目标、学生基础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新课标提出了两个能级要求, 即“了解(史实)”和“认识(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将“了解”这一较低的学习层次放在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将“认识”层面的要求置于课堂互动的情境中反 复交流、纠错、改善直至运用,这与翻转课堂自学接受、协作探究、互动深化的教学主旨是吻合的。同时,本课教材体系中存在一处缺陷:关于冷战后“一超”对多 极化趋势的影响以及各“极”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的关系语焉不详,在叙述各个政治力量发展上史实笼统简单,缺乏生动的细节。历史教学不仅是让学生“知其 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缺陷既给教学带来困惑,但又给予教师和学生“主体介入”的广阔空间,为教师个性化地处理教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 富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让学生在主体参与、质疑求索中促进自身“学习力”的生成提供了更多契机。

 

  高一学生在初中九年级已学习和了解冷战 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基本史实;同时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对“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冷战”等历史概念初步掌握;并且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已能初步阅读、整理 相关文献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较为合理的解读,因此在本课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的观看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但是,由于学生初中 阶段对历史学习不重视,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往往只重视结论的背记,对历史问题缺乏辩证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平台,激发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意愿,改进学习方法,拓展历史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逐步提升。由此,本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次适宜的选择。

 

  二、搭建提升“学习力”的平台——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按照课前自学、课堂内化、课后升华的基本步骤,精心准备微课视频、制作学习任务单、预 设学生问题、设计课堂活动。教师不仅要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更要注重教学设计的深度和效度,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跨学科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思维能力、娴熟 的学习引导技巧来应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和课堂探究活动中的“意外”,最终达成学生知识、技能与学习力的同步增长。

 

  1.课前先学:激发学习动力

 

  “课前先学”提供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看、感受、思考、探究去自主体验知识获取、内省体察乃至心灵感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使之成为学生内在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促进学习力的提升。

 

   (1)拍摄微课视频,引导自学。学习应该是主动、自觉、积极的,一个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自主学习的微课视频可以促使学生内驱式学习动力的形成。微视频 的吸引力一方面来自于主讲者能否合理系统地建构知识体系,能否准确透彻地分析知识结构,能否深刻而有启发地讲解知识内涵;另一方面来自于视频的内容应“精 炼”以此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和理解核心知识,篇幅应“短小”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形式应“有趣”即视频画面清晰自然、内容呈现形式多 样、语言表述准确生动。本课播放了两段微视频(东欧剧变与两极格局的瓦解、冷战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每段视频大约7 min,视频内容以文字资料、影视片断、历史图片等多种形式予以呈现。

 

  此外,从提升学习力的角度出发,在微课视频的设计中还考虑到:一 是视频的教学内容必须精细设计。课程知识合理细化,做到点面结合,既要涵盖所有课程知识,又要把核心知识讲明、讲透;课程过程知能结合,既要实施知识的传 授,又要予以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二是视频中要预留给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如本课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后都有适当的停顿,给学生进行思维参与的时 间,同时提供视频的副本,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思考正在解说的内容。

 

  (2)设计学习任务单,提高实效。学习任务单配合微课视频,借助任务 驱动,一方面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学习惰性,给予规范督促;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学什么”“怎样学”;此外,靠近学 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练习和探究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够完成,从而丰富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也有利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养 成。本课的任务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书本和观看微课视频,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基 本史实,进而把握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趋势,并提高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观看和史料阅读,走进“科索沃战争的历史现场”, 感受冷战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从而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并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形成“论从史出”的基本意识;通过课堂探究学 习的开展,表达对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的认识,分析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辩证地看待冷战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学会与他人合作,积极借鉴合 理见解。

 

  [设计意图: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学习才有指向性的思考和探究。学习目标的撰写不同于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它 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知道用什么资源来学习,应完成怎样的自学任务,将开展怎样的课堂研讨,并且在本课的学习中自己应掌握怎样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 促进学习力的提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目标不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

 

  学习方法建议:观看微视频,结合教材,掌握基础知识;记录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反馈;课堂研讨,合作交流,实现知识内化,提升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文字阐述简明扼要,要求指向明确,适合学生参照实践。]

 

  自主学习任务:知识建构和课前练习(略);问题导学。

 

  通过微课1的学习,你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

 

  通过微课2的学习,你认为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走向是单极化还是多极化?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建构和课前练习,培养学生自觉建构知识框架体系的习惯和自我纠错反思的学习品质。问题导学中抛出几个颇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拓展思维力度,又为此后课堂研讨的开展做了准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学习者需要具备的一种重要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好“课前自学”的优势,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质疑的能力。要 求学生在看完微视频后,对学习中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教师通过反馈单(如表1所示)的调查,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出评估,同时了解学生已知的、未知的、 想知的问题,据此进行合理的课堂活动设计。

 

  

 

  2.课堂互动:拓展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中的课堂互动是让学生将课前自主探索中获得的知识、感悟与困惑在课堂“场域”中与别人交流、分享、深入,最终在质疑问难、知识相遇、思维碰撞的 互动中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内化。这一过程也是利用团队协作帮助个体改进学习效率和效果,获得“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转化过程,实现学 习力的开发和提升。

 

  (1)创设探究情境,保持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建构 的过程。”[3]因此,在翻转课堂下要达成课堂互动讨论的有效和深入,所使用的课堂教学资源既要与微视频内容相互补充,又要有利于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推动 课堂探究学习的开展。在本环节依据所搜集到的学生问题和困惑的指向,以世纪之交的科索沃战争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丰富感性体验,在情境中 认识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对科索沃战争的了解和分析,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冷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体会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和影响。这种历史情 境的创设比课堂中干巴巴地讨论几个疑难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把握实质,并形成“论从史出”的基本理念。

 

   (2)设计探究问题,引发思维拓展。“真正的学习活动就在于把握和领悟知识本身的意义,并能把它们转化为自身的能量——智慧。”[4]学习要有“力”就 在于转识成智,实现这一飞跃关键在于思维的矛盾运动。历史教学要善于运用多元材料和问题的设计,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的情境中进行思维的训练和拓展。活动 中,依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整合所搜集到的学生问题,拓展课程资源,设计了四组探究问题,试举两例如下:

 

  探究1: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材料:(1)关于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科索沃战争爆发时的电视讲话;(2)关于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动用的军事力量及南联盟损失情况。

 

  问题:(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战争的理由是什么?(2)美国发动战争真的是为了维护“人权”和“人道”吗,你怎样评价这个借口?(3)美国的这种做法会对世界形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旨在从歧义处设问,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设置(1)、(2)两问,旨在阐释“人权”“人道”这些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观的本 质含义;并且从美国发动战争的动机和结果两个角度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冷战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真正意图。

 

  探究2:冷战后欧洲仅甘于追随美国吗?

 

  材料:(1)关于科索沃战争时期美国对欧洲盟国的依赖;(2)关于战后欧洲军事力量独立的主张;(3)关于欧洲联盟的“东扩”。

 

  问题:(1)分析科索沃战争中美欧之间的关系,指出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有怎样的阻力?(2)欧洲在冷战结束后是如何不断推进内部合作、增强自身实力的?(3)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有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通常认为战后欧洲与美国利益趋同,政治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认识,提供多元材料,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辩证地看待美欧关系,拓展思维能力,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3)规范探究程序,引领有效学习。课堂研讨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只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才会生成激发学习力的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感受科 索沃战争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分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为主题开展活动,探究过程大致分为:明确探究程序和基本方法;提供探究材料,小组自主 选择探究内容;教师示范探究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教师、学习者和同伴共同参与成果的评估;教师对探究活动总结。

 

   基于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考虑,笔者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对以下方面较为注重。一是注意探究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培养探究意识。在活动开展前对学生有探究程序 的规范,明确任务和要求。过程中从笔者的榜样示范,到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再到学生自主协作,有意识地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纳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二是优化反 馈评价的方式。教师评价要具体实际,标准明确,不能笼统用个“好”字,要讲清楚“好在哪”。要特别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不仅需要评价学习成 果,也要总结学习过程,从中发现学习力的生长点;同时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意愿和信心。

 

  3.课后延伸:升华情感智慧

 

   学习力的培养不仅要训练学生对外在学习内容认知的能力,更要关注内在学习过程中情意层面的作用。情感不仅激发、维持、调节着学习过程,而且影响着学习态 度的形成、个性的完善。历史教学下的翻转课堂不应只是简单地回答学生问题,达成知识的内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以情增智、以情明理。笔者在本课最后通过展示 人们在新西兰的吉斯伯恩观看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的照片和《联合国千年宣言》,引导学生认识“和平、繁荣、公正”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政 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应是我们共同的努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升华教学立意,彰显本课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力的提升还 需要将所学得的知识能力、方法习惯迁移到新情境中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在课后延伸中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从“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角度分析 探讨当前“乌克兰危机”背后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及其影响。这一设计提供给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既是以开放性作业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又能 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