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国学教育及其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成因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10-17
  • 阅读量357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小学国学教育现状、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小学国学课程开发的意义、价值与路向。


  关键词:国学教育;小学阶段;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田立君(1965-),女,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此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认同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会其做人,为其精神世界的成长奠定基础。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起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国学教育价值的凸显,人们对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一、小学国学教育现状


  (一)国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初具规模


  从2000年开始,小学国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较快的发展。2002年6月,全国第一个国学启蒙研讨会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会上以较早地开展国学教育的江阴市实验小学为例,就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研讨。2002年9月,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选择了“与经典为伴,以圣贤为友”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这是该校国学课程建设的起点,以此为契机进行的校本课程设计与开发为学校的特色教育带来了生机与希望。2005年9月,沈阳皇姑区在全区中小学正式开启国学启蒙教育活动,试行《皇姑区中小学国学教育指导纲要》,带动沈阳市区国学教育的逐步展开。从东北到华北、华南,据统计,全国接受国学教育的中小学生达数百万,以深圳为例,全市近百所中小学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国学课程,进行国学教育活动。


  (二)国学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


  针对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浓缩精炼且韵律明快、朗朗上口的特点,为使学生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相应的内容,寓教于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诵经为主的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在一些中小学(以小学为主)展开。例如,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将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除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外,还固定时段(早自习20分钟和课前5分钟)引导学生集体诵读或默读。课间学生在操场上跳起了该校教师自编的《弟子规》皮筋舞;做《三字经》拍手歌游戏;放学时操场上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经典路队歌。济南大明湖路小学调整语文教学,把诵读《三字经》等纳入语文教学过程。深圳市罗湖区凤光小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校园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味,涵养气质,陶冶性情。该校校园大门口上方悬挂大型电子屏,屏幕上滚动播出教师精选的适合儿童诵习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古诗词等。在古韵民风的熏染中,儿童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内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三)国学教育的内容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


  为实现国学教育既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又赋予其时代内容的教育目的,多数学校往往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


  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诵读计划。它包括四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诗经》等内容。学生必备古诗70首。学生如果能完成这个诵读计划,小学六年毕业后的阅读量应为150万字,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开发了一套国学校本教材(1-6年级)。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国学教材。教材分上下两部分内容(必读和选读)。“四书五经”作为必读内容的首选,其中以《论语》为核心;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等作为选读内容的主体,其中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为主,强调趣味性,并注重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如《韩非子》、《东坡志林》等书籍里的故事多为采编。另为独树一帜的还有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的深圳市数百所中小学。“诗、礼、书、画、武、乐”是“新六艺”国学教育内容的六大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界定了内涵,在原有“六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更适合儿童和时代发展的国学教育的新篇章,赋予国学以灵动的色彩和新鲜的活力。获悉,此方案已入选广东省“十五”重点课题和“中国加入WTO与国学教育”子课题。[1]


  二、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现状


  随着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对国学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为推动小学国学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国学教育进行了理论的探讨。2003年以来,国学教育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小学国学教育,并对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有关小学国学教育意义的研究


  意义的探讨是国学教育开展的起点。为此,人们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其中对国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与价值,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袁继喜,2007;陶继新,2008,等):一是砺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校正行为规范。二是国学教育是继承传统,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三是国学教育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的作用途径。就当前研究水准,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如对国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的认识虽较全面,但还缺乏深度,阐述的笼统,还有待深描及细化。


  (二)关于小学如何开展国学教育的研究


  如何开展国学教育是国学教育的核心。因为它是由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关键。针对此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有些学者主张小学应开设“国学”课。因为国学是“华夏民族精神源头的文本经典”,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识别符号”(刘梦溪,2008)教育部门可以通过试点的形式编制统一的“国学”教材,在实践中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用“国学”感动学生,用“国学”滋养学生。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全面推广“国学”课程。研究人员对小学国学教育实践中的好的作法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如课程建设中,以学科渗透(如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融合国学礼仪课的内容)、隐性课程开发(校园文化节等国学教育环境和氛围熏陶)、微型课程(不定期的演讲会、国学讲座)等方式将国学列入课程计划,保证国学教育制度化和规范化;在课程实施方面,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以背诵、表演、小组竞赛等方式,化有形为无形,培养学生对国学的热爱。课后以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利用课前课后将时间化零为整,在游戏中、歌声中、班级活动中寓教于乐;课程评价方面,主张以品德陶冶和普及国学基本知识为目的。重在情感陶冶、知识扩展,不想其列入考试科目。强调过程评价,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作为改进课程的依据。此外,还有学者(楼宇烈,2007)提出,在开展国学教育过程中要谨防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倾向。


  (三)关于小学国学教育实践的调查研究


  国学教育实践的现状怎样?结果如何,是我们评价和改进小学国学教育的依据。这方面的调查研究目前有两例。一是王素珍(2007)的“石家庄市小学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该文从对石家庄小学国学教育的内容、形式、教材、评价标准、师资情况、人们对国学教育的态度以及认识等方面入手,通过深入地调查、访谈,对当前国内的小学国学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考。二是钟其鹏(2008)的“新时期国学教育述评”,该文列举了沈阳、深圳、济南等几所小学在国学课程开发中的举措及问题,并对此解析。


  综上所述,目前对小学国学教育的研究,涉及的面较广,包括课程编制等方方面面,但大多是浅尝即止,缺乏深入、具体的研究。因此,要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增加可操作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三、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小学国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国学教育实践方面,相对于香港、台湾小学的国学教育,我国内地还处于探索阶段。[2]内地只有少数小学能充分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相对较系统的国学教育;另一些学校则由于认识不足或条件所限开展得不够理想,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从整体上看,国学在我国内地小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学教育发展不均衡,对其开发没有形成主流,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一)对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制约我国小学国学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足。在国学教育校长座谈会上,校长们提出了一些疑惑: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怎样学国学。特别是为什么要学国学,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学生及其家长有,老师校长也有,尤其是校长。[3]


  如何认识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这是困惑的根源所在。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钱理群,2005)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传统教育就是陈腐、陈旧和落后,就是满堂灌、僵化和死气沉沉,就是师生对立、不平等、不和谐、不自由,就是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形下,国学研究能不能走出象牙塔,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挖掘,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得到普及、检验,找到知音,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最终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人心。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尤其不可进行商业炒作。


  (二)对国学教育的开展缺少深入研究及政策支持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学教育理论研究滞后,缺少系统的、深层次的研究结果:如何界定国学?国学到底是什么?小学所要教的国学是什么(不要认为国学就是语文)?即国学的内涵在小学课程中如何体现?现有的小学课本哪些是国学哪些不是;国学是课外学还是课内学?是否拿到小学的课程体系里?小学阶段的国学如何与初中的课程衔接问题。目前国学的课程组织体系凌乱,国学的课程标准不统一。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目前主管部门还没有出台关于国学教育教学的相关政策,一些中小学国学课程的开发,国学教育活动的展开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各自为政的状态。国学读物没有纳入国家统一教材,也不在考试之列,确实有与计划内教学冲突的问题。“有的老师提出,学国学,千万别成为学生的负担,别成为老师的负担,如成为负担,国学恐怕走不远。”(李建强,2006)


  (三)“应试教育”制约着国学教育的开展


  学习国学旨在以传统文化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提高其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国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式的长期积淀,很难在当时立竿见影,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会发现这些东西对人生的帮助是多么的大。因此,国学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当前教育环境处在比较实用和功利主义的状态。


  制约小学国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国学相关的一些重要关系没有得到厘清和理顺:国学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关系如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如何认定?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国学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以升学为主要甚至是唯一目的“应试教育”还是考核学生晋级的主要甚至唯一指标而国学在升学考试中占有的比重甚小,国学教育内容未被列入考试科目,使得国学教育的开展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有利于考试分数的就重视,不利的就少讲或不讲,少学或不学,国学自然受到轻视,也难以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再则,国学教育的效果不是短期急功近利的产物,它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抱朴含真,宁静致远的心境与功力,来不得半点拔苗助长式的跃进。这对某些急功近利思想较重的教育者来说很难产生兴趣。


  (四)师资水平限制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国学教育的主要践行者是教师,要有教师去教,去带。教师的水平决定国学教育的水平。实践证明,国学教育开展的好的学校,其师资队伍也强。没有素质精良的教师,要开展好国学教育只是妄谈。如何遴选国学中适合儿童的珍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以儿童易于接受方式传播其精华,这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术,也是检验教师文化底蕴与内涵的试金石。由于许多教师自身国学底子薄弱,没有能力甄别国学课教学内容,使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混为一体,导致一些糟粕思想迷惑学生;许多教师对国学内涵理解不深,没能充分认识到国学对学生成长的塑造作用,只是将国学课当成语文课的补充,教法单一,只让学生大量背诵古文,学生负担沉重,丧失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国学课流于形式。所以培训国学教师,国学的教育和普及,应该体现文化的系统性,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无疑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式。国学的传承弘扬、重构和强化已是当务之急。


  发现问题、关注问题、聚焦问题、找准症结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研究的基点。只有对新时期以来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现状、国学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探索和追溯,国学教育及国学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才会有切实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