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尊严来自于专业成长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63次
  • 评分4
  • 87
  • 0

杜志民 张晓川

尊严是对人的身份、地位、学识等的认同,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权利。教师的尊严是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是熟岗精业,成全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师道尊严”犹如唇齿相依的关系。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应包括专业素养、崇高师爱、精湛教艺。教师只有专业成长,才能赢得社会、家长、学生的尊重,过有尊严、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一、尊严来自于读书———提升素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内涵极为丰富的事业,这就决定了教师专业素养构成的复杂性。教师要受人敬仰,必须提升素养,读好三类书,丰厚底蕴,“慧中”才能“秀外”。

一要读好教育艺术类书籍。这是“激扬”之本,为潜力。在读这类书的过程中,教师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行,行有所获,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教育主张,做好自己的专业规划,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业成长意识。读这些书,教师才会大气、有书卷气,提升自己的品位、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喧嚣的社会中,教师养成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泡上一杯清茶,灯光映窗,漫卷诗书,一旦读书有所悟,落笔成章,其畅快之情不容言表。

二要读好学科专业类书籍。这是“咬定”之本,为实力。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三者的根基是教师读书,唯有读书,方能达到“教”有活力,“学”有张力,“研”有功力。在读书过程中,把本学科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方法、前沿的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里的名师课例,通过学习,引导他们揣摩名师的教材解读和教学设计,研究名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经验,挖掘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帮助他们寻找教学规律,积累学习心得,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以阅读的方式度过空闲的时间,虽读得有些憔悴,但心灵却成熟坦然,教艺却日臻完善,教师的教育人生,将有很多梦想能够实现。

三要读好文化修养类书籍。这是“超越”之本,为魅力。我们可以让教师读一些教育名家传记,在了解名师成长的历程中,教师就不仅仅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作者的生活经历与实践感悟,在读作者的人生况味和精神风貌。书籍中名师那激动人心的豪壮情,催人奋进的崇高情,怡神养性的美好的情愫,会使教师的感情特别丰富和细腻,特别饱满和高贵,从而唤醒教师心中的激情,促进教师永远不满现状、不断进取、大胆创造、革新自我,追求那种激情满怀的生命境界,消除“职业倦怠”,实现教师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二、尊严来自于师爱———关爱学生

师爱是教师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砝码。师爱是教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位专家做过一个调查:“学生心目中好教师”,反馈的情况是:友善的态度,“课堂如一个大家庭一样”;兴趣广泛,带给学生课堂以外的观点;良好的仪表、语调和笑容,使人舒畅;公正,没有丝毫偏差;幽默感,“欢乐而不单调”;良好的品性,“从不发脾气”等。教师如何赢得学生的尊重呢?

首先,崇高师爱是尊重的前提。“师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冰心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而学校中那些草根名师,他们成功的经验都是对学生倾注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以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其次,行为优雅是尊重的基础。小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是相当强。“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真理。教师优雅的言谈举止是气质美的表现,是内在美的外化,是行为美的标杆,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做得不好,教师天天强调,但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既有家长的溺爱,也有教师不文明行为的影响,如穿着随意、写字潦草、上课接打手机、言语不文明等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位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的享受,使教师成为学生粉丝,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品质陶冶是尊重的核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教会学生做人”,要求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教师的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学会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大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三、尊严来自于实力———锤炼教艺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课堂是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有位大师说过:“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我们呼唤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呼唤有教学品质的教师,呼唤有教学艺术的教师,就应该始终坚持教师发展的立足点在课堂,生长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理念,课堂上,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风趣幽默的交流,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有解答问题的欣喜,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的发展中体验进步与成功,在教学水平的提升中形成有威望的教师。锤炼教艺要做到:

一是教材解读个性化。解读教材和学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教师能否正确地、深入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和学生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每学期校本培训的内容就必须要求教师解读教材、分析学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内外练习。其实解读的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在解读中遇到困难,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就进行学习、探讨、研究从而解决问题,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前期准备。

二是教学方法独特化。“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至理名言。为了让学生习得方法,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得渗透学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如“学案导学”法、“朗读体验”法、“阅读表达”法、“阅读批注”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应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来进行筛选,注重在教学实践中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方法,培养能力,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三是教学研究课堂化。学校教科研是由学校教师来完成的,而教师的工作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上,在学科研究中,只有让教科研走进课堂,走近学科,亲近教师,把研究背景设置在课堂,把研究之根植于学科的“本土”中,才会使学校科研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学校教科研课题应该来自于教学一线,其指向应该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即让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凝聚成问题,让问题升华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实现问题的解决,用现在时髦的提法就是“问题课题化”。如在小学一年级如何关注学生大量识字,到底是用归类识字好,还是运用字理识字见效快,更有利于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了解汉字美;小学生如何做好习作起步的工作,这些都是困扰教师的问题,我们就以此为课题进行研究,达到教研的作用,研为教服务,教为学服务。

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育技能,在研究教学中形成自己的风格,建立自己独特的思想,使自己的专业富有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尊严感染学生,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做有尊严的教师,过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福建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