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中教材文本“陌生化”阅读与陌生文本教学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 投稿Zpuz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88次
  • 评分4
  • 85
  • 0

张善余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主要内容之一,而文本研读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步。笔者从事全市初中语文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已五年,为了锻炼学员的文本研读能力,培训中我们强化了教材的“陌生化”阅读,并选择了大量课本外的优秀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实践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收效。本文拟对教师培训中阅读教学文本“陌生化”阅读与陌生文本教学阅读的实践作回顾、思考和整理。

一、培训学员的文本研读状况不容乐观

我们的培训对象是全市45周岁以下的初中语文非骨干教师。统计五年来的学员,教龄不足三年的不到10%。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在备课中过度依赖教参,以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教参为例,有“单元教材支配表”“关于阅读”“关于写作”“关于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札记”五大内容。教参提供了必要的规范和相关的参考资料,但负面的影响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备课时不研读课文,“唯教参是瞻”,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温儒敏教授指出:“教师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善于对不同的艺术风格作比较;……感受、体验与思考,在不断阅读中不断积累,也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这比什么都重要。”(《中国教师报》2011年11月23日14版,温儒敏《教师需要个性化阅读》)

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培训中必须倡导积极的阅读态度,养成文本细读的习惯。对此,我们在培训中尝试走“教材文本陌生化解读”“陌生文本的教学解读”的路子。

二、教材文本的“陌生化”阅读实践

1.理论依据

“陌生化”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概念,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在他看来,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这种基于事物内在因素之间的对立和冲突造成的“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教师如能发现文本的独特性,教学中便拥有了展现魅力的可能性。

期初说课、期初亮相课测评时,我们都选用了教材文本。在培训过程中,倡导重读、细读教材文本。结合培训期间的观摩学习,通过市内的各种教研活动、基地导师的示范课等,强化学员对教材文本的陌生化阅读。

2.操作方法

(1)阅读引领。推荐学员阅读相关书籍,以他人的见解,启发自己的思考。我们每期都会给学员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在文本研读方面,我们重视三类阅读:一是文学研究者。如孙绍振、钱理群、赖瑞云等教授的书籍;二是优秀语文教师。如陈日亮、王崧舟、程红兵等名师的相关著述,“名师讲语文”系列我们全套购买,放在教室内供学员传阅。三是语文核心期刊。

(2)品鉴名课。多渠道收集名师名课案例。如郑桂华老师的《安塞腰鼓》,没有表演式的朗读,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腰鼓与黄土高原。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这就直人散文阅读本质——体悟作者的独特情思,欣赏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名师们用精彩的课堂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备课是将薄书读厚。唯有反复阅读文本,广泛阅读相关资料,才能对文本有更深的挖掘,做出自己的解读,上出有个性、有亮点的好课。

(3)课文重读。真正的感悟应该来自自己的阅读发现。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员进行课文细读,寻幽探胜,读出教参上没有的新发现。

以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为例。我们以小说创作理论为先导:最纯粹的故事包含三个要素——冲突、行动、结局,冲突是三要素中的核心,而行动是冲突的解决之道。基于这样的理解,《父母的心》的主要矛盾冲突是:贫富冲突、社会阶层冲突,亲情与利益的冲突。笔者认为对《父母的心》的细读,帮助学员跳出了以往小说教学侧重小说内容要素(情节、人物、主题及结构)的怪圈,而开始重视小说的表达形式,即阅读一篇小说不只看“说什么”,更要看它“怎么说”。

必须强调的是,对教材文本的重新细读,寻找“陌生化”,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基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入解读,必须具有合理性。

3.操作难点

一是相当一部分学员已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教材的阅读分析已比较深入,创新发现存在难度。二是某些教师依赖教参的心理还比较强。当然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惰性,不愿意沉潜到字里行间细读品味。于是我们在培训中又做了尝试:选用相对陌生的非教材文本进行解读。

三、“陌生文本”的教学解读与课堂实践

选择陌生的非教材文本作为阅读教学培训的文本素材,要考虑到:1.体验一般阅读与教学阅读;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阅读过程的合理性;3.让惰性没有滋生的土壤。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每个人都必须认真仔细地进行解读,进而实施阅读教学。

1.文本来源

(1)其他版本教材篇目。江苏省中小学用苏教版教材,我们就适当选用其他版本教材中的一些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研讨的篇目。如淀教版《爸爸的花儿落了》《你一定会听到的》《二十年之后》《黠鼠赋》;浙教版《湖心亭看雪》;鲁教版《孤独之旅》等。

(2)教科研活动用文。我们经常会组织学员参加全市性的教学观摩活动。我们会在观摩前组织好预习工作,发放相关文本供学员研读。在听课与评课的基础上,对文本展开研讨,做到尊重他人又不拘泥于他人的解读与设计。使文本研读的魅力在求同存异中得以彰显。

(3)自选美文。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如陈忠实《家有斑鸠》,主题与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一致,风格与《都市精灵》相近。我们还会选择一些时文,如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走红,我们把解说词作为教学的内容引入课堂,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学生的欣赏品位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2.操作流程

陌生文本的教学研读,我们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个人文本解读——小组解读交流——个人确定教学内容——小组交流讨论——个人进行教学设计——小组说课交流——修改——推举优秀者上实践课——全班听评课——个人修改并交流——写总结反思。

我们尽可能安排学员在规定的时间、条件下完成这些环节,使学员在个人研读与设计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交流探讨中取长补短,在实践课展示和评议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

培训期间每个学员至少上一次实践课。五年来,共有159人参加培训,每个学员都经历过这样的训练过程。

3.操作难点

(1)选择合适的文本。语文教材具有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等。于漪老师说,语文教材应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沃土。为学员选择可以临时作为教材使用的文章,要考虑教材要素,如是否文质兼美、适合哪个学段、能否体现时代特点与现代意识等。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美文,建好备选文库。

(2)解读的公允性。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和学生潜意识里都习惯了追求“标准答案”,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参被师生们奉为珪臬。而没有教参的陌生文本,则会让解读变得更具创造性。实践中,学员们都喜欢上了这个过程。交流、碰撞、互补,每个人都会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四、实践启示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真正的学习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实践中我们遵循如下原则:立足教材;立足文本;关注体验。

从一篇篇教学设计、学习笔记和培训总结中,我们看到了此举对学员的影响。第三期学员周喜悦老师说:“脱产培训,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让我对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有了更感性的认识、更理性的思考。脱产培训,是一场凤凰更生的涅槃,让我的教学生命有了由内到外的提升,变得更为充实和丰盈。”培训班QQ群成了学员探讨交流的平台,即便培训结束,探讨交流还依然进行着。

五年来,我们且行且思,在教学中融人了教师的阅读体验与思考,进而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脱产培训策略和有效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6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