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数学有效作业的探究与思考

  • 投稿艺名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64次
  • 评分4
  • 53
  • 0

●俞伟强

一、有效进行作业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在作业批改中,若学生作业整洁、字迹漂亮,就在作业上写一个“好”字;若学生某一道题的解题过程完整且有创意,就在该题上打一个“☆”,学生的作业情况跟他们的班级量化考核挂钩,构成了综合评价。评价中既体现了结果,也体现了过程。使做作业和批作业成为一种师生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过程。

我在作业评价中还要求学生与家长取得联系,设置“爸爸(妈妈)眼中的我”小栏目,对学生在家中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一个真实的评价。总之,通过主体评价与客体评价有机结合,实现作业评价多元化、民主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的成长环境中得到发展。

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作业的正确率

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数,一部分是形。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的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达到优化解题途径,提高作业正确率的目的。

例题:判断:比0.4大比0.6小的小数只有0.5( )。

遇到这类题目,一部分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怎么办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我们知道数轴是一条有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的直线,它是用来表示数的数学工具。在实数范围内,任何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的一个点,这样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构成了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点一个点表示0.4,再点一个点表示0.6,我们可以看到0.4与0.6两个点之间是一条线段,众所周知,任何一条线段上都有无数个点。既然在数轴上0.4与0.6之间有无数个点,那么数0.4与数0.6之间就有无数个小数,使学生一目了然,感悟了数与形的结合。

总而言之,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材的始终,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从小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能力,善于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让学生重视每一题的解答。

三、善于利用多角度解题,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

提高作业速度是有学问的。有的人欲速则不达,有的人又快又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作业速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

1.根据知识规律,提高解题速度

同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往往蕴含着共同的解题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就可以大大提高解题速度,有时甚至可以一口报出答案。例:0.0719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是(71.9),列出算式:0.0719 X 1000=71.9,具体操作:0.071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是71.9,如何说明0.0719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是71.9呢?可以这样验证:0.0719→0.071.9→71.9,原来的小数点与移动后的小数点之间隔了三个数字,就说明小数点移动了三位。以上三种不同的题型,意思却相同,可以用同一种方法来操作。这样的操作步骤简洁清晰,有效减少了学生此类作业的错误率。

2.挖掘隐蔽条件,突破解题难关

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往往含有隐蔽条件,如果能够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就能越过“思维障碍”,获得巧妙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如,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这里题目中的“稍大一些的正方体”就是一个关键的隐蔽条件,也就是棱长为2cm的正方体,根据立方体的体积公式,稍大一些的正方体的体积为8?,所以需要8个小正方体。本题难点的突破,表现在从挖掘隐蔽条件到构造数学模型的飞跃上。需要强调的是,在解题技巧的提炼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寓于技巧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并掌握类同于此的运算过程。

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监督”,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有效指导作业,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作业方法,让学生在作业中留下思考的痕迹,才能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达到提高作业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马山镇车恂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