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与预防研究

  • 投稿呐嘟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915次
  • 评分4
  • 42
  • 0

武鑫玲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研究疾病的预防措施。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09年5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167例,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研究该病的临床预防措施。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多项综合干预措施,患者的血压值、失眠情况及抑郁症程度和临床症状等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免疫机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恢复调节,同时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方面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心血管疾病;老年;临床特征;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2(c)-0102-02

心血管疾病作为老年疾病的一种,在高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且具有极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到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1]。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重,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对保障高龄人群生命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通过对167例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院2009年5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167例,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6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58~91岁,平均年龄为68.2岁,病程分布为6个月~31年,平均为16.5年。所有患者的心功能控制诊断结果均符合规定的适应证范围。经病理诊断,本次研究中共计有36例冠心病患者,52例高血压患者,61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8例风心病患者。患者的合并症数据见表1 。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并发症、是否存在吸烟历史等,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病因进行总结分析,对分析预防措施。

1.3 预防干预措施

1.3.1 宣教工作 对患者进行关于疾病健康的宣教讲解,向患者普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充分认识疾病的危险性,并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饮食及服药的相关知识讲解,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

1.3.2 常规措施 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同时,根据患者个体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对原发性基础疾病应做到治疗积极。药物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病征,如根据患者高血压的类型如收缩期高血压、舒张期高血压等以及有无合并心绞痛、心律失常、肾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并发症,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为例,应选用长效钙拮抗剂进行治疗,对于合并有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选择ACEI或钙拮抗剂进行辅助治疗。

1.3.3 日常饮食调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以素食为主,同时尽量少摄入动物脂肪,均衡饮食,不偏食。同时,建议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的低动物脂肪食物,以促进患者消化功能。在治疗期间建议患者戒烟,减少饮酒量,适量合理的进行户外活动。

1.3.4 心理护理 研究发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老年心血管患者中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注意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降低患者的心理负担,舒缓苦闷情况,在日常生活治疗过程中,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同时,应时刻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防止出现较大起伏。

1.4分析总结

采用综合干预措施12周后,对患者的血压值、失眠情况,抑郁症程度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对于失眠情况及抑郁症程度,分别采用睡眠情况评分调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分析总结。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处理,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来表示计量资料,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及吸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167例患者中共计有男性患者105例,女性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占整体的63.9%,说明老年心血管疾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要远高于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167例患者中,有72.9%的患者有吸烟史,说明吸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措施干预12周后情况对比

采用综合预防措施12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较治疗前有了显著地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高龄人群中具有极高的发病率,特别是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社会问题,心血管疾病给社会医疗成本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临床研究发现,老年患者认知能力的下降与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着一定的相关性[2]。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关联的原因可能如下:①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存在血糖及血压持续升高的现象,此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小动脉硬化[3],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脑部血流量降低,出现脑梗死,致使脑部的自身调节能力异常,最终会影响患者的认识能力。②部分患者存在糖尿病或高血压等疾病,此种情况下患者神经纤维缠结的发生率极高,从而造成患者产生微血管病变,导致脑部正常的物质代谢受到影响。

临床研究表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5],如突然性的乏力、休克、头晕等症状,由于症状易与其他病症相混淆,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此,在进行诊断是,应结合患者的体征、病史、吸烟史及合并症等因素,需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对于突发性的昏厥现象,应首先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按照相关的护理操作进行常规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发生变化,同时采用心电图检查来明确诊断。

临床试验证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点在于日常活动和饮食[4]。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关键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日常饮食中建议低脂膳食,且保证饮食的多样化,保持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研究显示,血液pH位于7.35~7.45时,可以有效地保持血管柔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其次,应注重心理状态的调节。科学的认识疾病,改善负面情绪对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增加与他人的沟通,合理的调整情绪。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患双方应加强沟通,加强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降低患者的抵触情绪。研究显示,部分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由于缺乏对于疾病的认识,过高或过低的估计病情,导致在治疗过程出现配合程度低的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表2中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效地预防干预措施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研究显示,造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不仅有神经生物学因素,还受到社会心理学因素的作用。因此,合理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地改善,患者的免疫机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恢复调节,同时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在预防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方面也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王爱瑛.高血压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7,4(19):82-83.

[2] Chiasson JL,Josse RG,Gomis R,et al.Acarbose treatment and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STOP-NIDDM trial[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03,290(4):486.

[3] 吴萍,文燕,安丽萍,等.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睡眠质量调查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8,11(5):83-84.

[4] 胡大一,余金明.中国心血管病医生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的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163-164.

[5] 俞娟,仲人前.载脂蛋白C3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收稿日期: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