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 投稿胡大
  • 更新时间2015-10-29
  • 阅读量1021次
  • 评分4
  • 15
  • 0

王稳平

渭南市中医医院内一科 陕西省渭南市 714000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方法:我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西医;糖尿病肾病;疗效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重要的并发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则可在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延缓其病情的进展[1]。本文笔者探讨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效果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全部患者均为我院2014 年1月~ 2015 年1 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0 例,入选标准[2]:符合1999 年WHO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Mogenson 的DN 分型标准被诊断患有早期糖尿病肾病;职业固定且能提供详细的联络方式;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43 例,女37 例;年龄47 ~ 72 岁,平均年龄(56.5±2.3) 岁,病程为6 ~ 30 个月,病程(13.8±8.6) 个月;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患者胰岛素治疗或服用降血糖的药物(如糖适平)和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降脂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肾益元汤,黄芪50g,山茱萸、当归、丹参各25g,白术、黄精各20g,太子参、熟地黄各15g,三七粉5g,肾阳虚加鹿角霜20g,淫羊藿、菟丝子各15g;肾阴虚加枸杞子25g,龟板20g,麦冬15g;热盛津伤加石膏30g,知母15g,人参10g;气虚加党参20g;高血压加生石决明、天麻、钩藤各15g,夏枯草15g;1 剂/d,水煎200mL,早晚口服。

4 周为一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3]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4h 尿蛋白定量下降>2/3, 血肌酐下降>1/4。有效:临床症状减轻,24h 尿蛋白定量下降>1/3,肾功能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均采用spss17.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表示为均数± 标准差形式,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16 例,有效21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20 例,无效9 例,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3 不良反应

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糖尿并的并发症,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有效治疗,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糖尿病肾病属“水肿”范畴。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方中黄芪味甘温,归脾肺经,补脾气升阳,补益肺脾气而固表利水,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白术甘温补脾胃之气,苦则燥化脾胃寒湿;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山茱萸、黄精生津止渴、滋补肾阴;当归、丹参、三七粉活血化瘀、疏通肾络。

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张志媛. 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体会[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07):259.

[2] 吴翠娥. 补肾益元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3):34-35.

[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