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食源性寄生虫从口而入

  • 投稿小耳
  • 更新时间2015-09-01
  • 阅读量778次
  • 评分4
  • 98
  • 0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甄世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把食品安全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由于各地的风味吃法(生食或半生食),以及饮食习惯随着交通的便利相互交融,致使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率与发病率有所上升。目前,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存在以下两大流行特点:

1.感染群体的变化 以往,食源性寄生虫病多见于农村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动性增大,一些人以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为时尚,烧、烤、涮等大排档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使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几率增加。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大都市也有发生暴发的潜在威胁,2006年北京市暴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群体感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感染区域的扩大 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地区,原来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及江浙等地。但随着气温的上升、人员流动性增大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等,近些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呈现出“南病北移”的趋势;以乡村流行为主扩展为城乡共有寄生虫病增多;新发和输入性寄生虫病时有发生。这种趋势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疫情暴发的风险。

常见的食源性寄生中病

目前,我国感染人体的寄生虫有60多种,其中食源性寄生虫高达30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鱼源性寄生虫病 以华支睾吸虫病最为常见。其成虫寄生于人的肝胆管内,俗称肝吸虫。该虫的幼虫阶段发育需经2个中间宿主,即螺蛳和各种淡水鱼虾。传染源除人外,还有狗、猫、猪、鼠等20多种哺乳动物。人感染主要是吃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引起,包括吃鱼生片、鱼生粥、烤鱼片、烟熏鱼、料理、酒醉虾等。研究表明,华支睾吸虫的囊蚴在鱼体内几乎遍及全身,但大部分集中在鱼体背部和尾部的肌肉中。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区人们有喜食“鱼生”的习惯,故感染的机会较多。人们抓鱼后不洗手,或使用切过生鱼的刀及砧板切熟食,以及用盛过生鱼的器皿盛熟食也能使人感染。

肝吸虫病病人主要是肝脏受损。急性期可出现寒战、高热、胃肠道症状、肝脾肿大、肝区压痛及黄疸等。慢性期多系反复感染或由急性期转变而来。如感染轻,初期不一定有症状,有的经过几年后才慢慢出现。最常见的症状为,胃纳差、恶心、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钝痛、肝区隐痛、不规则排便、腹泻或便秘、怕吃油腻食物等,病人消瘦经常感到疲倦。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及门脉高压,出现贫血、浮肿、腹壁静脉曲张、腹水和黄疸等甚至死亡。

2.蝎源性寄生虫病 较为常见的是广州管圆线虫病。人们由于生吃含有该虫幼虫的中间宿主(福寿螺和玛瑙螺等螺类)以及转续宿主(鱼、虾、蛙、蛇等)而引起,有时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会导致感染。

鼠类是该虫的终宿主,人不是适宜宿主,感染后一般不能发育到成虫,移行至脑部后很快死亡。故此,广州管圆线虫侵犯人的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主要为幼虫在脑组织移行时所致的脑炎或脑膜脑炎。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6-15天,症状轻重与感染虫数多少呈正比。剧烈头痛是该病最突出的症状,开始时为间歇性,后逐渐频繁并可转为持续性,头痛剧烈者多有颈强、呕吐。此外,还有嗜睡或冷漠、低热、感觉异常、四肢麻木、复视、斜视、烦躁、惊厥、意识障碍甚至昏睡等。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病程一般不超过1个月,病死率为0.21%~4.9%。

3.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 主要是指并殖吸虫病,由于该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动物的肺部,又称肺吸虫。人体被其感染主要是由于某些不良的习俗或饮食习惯所致。不少流行区都有生吃溪蟹或蜊蛄可“壮筋骨”、“清凉败火”的说法,其他一些不当的烹饪方法因不能全部杀死溪蟹或蜊蛄体内的囊蚴也可引起感染,如腌、醉、煨制溪蟹、蜊蛄及吃蜊蛄豆腐等。此外,活囊蚴污染炊具、手或饮生水也可造成感染。

肺吸虫病的主要症状有胸痛、气急、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呈铁锈色(极似烂桃肉);严重者,还可引起脓胸或脓气胸、胸腔积液等。如大量感染可发生急性肺吸虫病,出现畏寒、高热、头痛、腹痛、腹泻等毒血症状。如虫体侵入脑部,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意识迟钝、视力减退、失语、偏盲、共济失调、癫痫或瘫痪等症状。

4.肉源性寄生虫病 常见的有旋毛虫病、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等,人们感染这些疾病的方式及临床症状不尽相同。

(1)旋毛虫病。生食或半熟食含有旋毛虫囊包的猪、犬、羊、牛等家畜肉或猎获物及其制成品,是人体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一般于摄入活幼虫后第一周内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同时伴有乏力、畏寒及低热等全身症状,第二周后幼虫在血循环内移行并侵入横纹肌内,引起血管炎和肌炎,病程可持续2周至2个月以上。表现为发热、眼睑及颜面浮肿、呼吸困难、全身肌肉疼痛(尤以腓肠肌为显著);病情严重者可因广泛的心肌炎导致心力衰竭、毒血症及呼吸道并发症而死亡。

(2)带绦虫病。包括猪带绦虫病和牛带绦虫病,人是带绦虫唯一的终末宿主,也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牛带绦虫一般不引起牛囊尾蚴病,猪带绦虫则可引起猪囊尾蚴病(俗称猪囊虫病),其危害远比成虫寄生大得多。

当前,我国带绦虫病的危害主要是猪囊虫病。带绦虫病的感染方式,主要是食入含囊尾蚴的猪、牛肉引起。而猪囊虫病是由于人吃了被猪带绦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患猪带绦虫病导致自体内重复感染而致。猪囊虫病的危害程度大于带绦虫病,致病程度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和数量而不同,其中以脑囊虫发病率高,后果严重;头痛、癫痫和精神障碍为常见症状。

5.植物源性寄生虫病 以姜片虫病最为常见,感染的原因是生食荸荠、菱角、茭白和水芹等水生植物,喝生水也是不可忽视的感染方式之一。感染姜片虫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会出现上腹部隐痛、易饥饿、恶心、呕吐、间歇性腹泻,多数人还伴有精神萎糜、倦怠无力等症状。儿童患者则可出现贫血、消瘦、腹胀、营养不良、发育障碍和智力减退,甚至因衰竭致死。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对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患者,必须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对付食源性寄生虫多有特效的驱虫药物可以使用。如吡喹酮是治疗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广州管圆线虫、牛带绦虫、猪带绦虫、猪囊虫病、姜片虫的特效药;阿苯哒唑与甲苯哒唑是治疗旋毛虫特效药。为确保治疗效果和减轻副作用,驱虫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首先要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卫生检疫,开展综合防治。要从保证食品安全的源头抓起,提倡科学养鱼、牲畜圈养,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屠宰业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肉食品、水产品市场的卫生检疫,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通过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项目,逐步压缩流行范围,防止因人员流动和物质交流的频繁而造成寄生虫病的传播。

对于一般百姓来说,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重点在于提高防病意识,改正不良的饮食方式和生活习惯,把好“人口关”。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有:坚决不吃生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家畜、家禽、鱼、虾、蟹、螺等动物肉以及荸荠、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不喝生水;不吃生的蔬菜和不洁的瓜果;不用盛过生水产品或生肉的器皿盛熟食;不用切过生水产品或生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加工过鲜品的刀具及砧板必须清洗消毒后方可再使用;家中饲养宠物的人一定不用生鱼、生肉喂猫、犬,与宠物密切接触以后一定要洗手,应做好消毒工作,以控制寄生虫的传染源输入和扩散。

(编辑/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