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分析

  • 投稿醉上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476次
  • 评分4
  • 96
  • 0

王小惠

山西省晋中市中医院儿科,山西晋中 030600

[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进行抽样,选取7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推行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4.74% vs 78.95)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第1、2、3个疗程时大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疗效确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药外敷穴位;推拿疗法;婴幼儿;腹泻

[中图分类号]R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60-02

[作者简介]王小惠(1962.9-),女,本科,山西太谷人,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儿科。

腹泻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消化道综合征,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出现明显改变,现代医学证实,急性期行止泻、抗炎等常规治疗虽可控制病情,但临床疗效往往不理想[1]。为了深入探究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该研究主要对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76例腹泻患儿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组38例病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7~23个月,平均(14.32±1.53)个月;病程3~6 d,平均(4.52±1.03)d;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腹泻中医分型标准,其中风寒泻型6例,脾虚泻型4例,湿热泻型11例,伤食泻型14例,脾肾俞虚泻型3例。实验组推行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22 岁,平均(15.58±1.46)岁;病程4~6 d,平均(5.02±1.01)d;风寒泻型5例,脾虚泻型3例,湿热泻型12例,伤食泻型13例,脾肾俞虚泻型5例。两组患儿基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推行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处理等。实验组实施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①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待中医辨证明确证型后,依据不同证型辅以相应疗法,风寒泻型选择吴茱萸、丁香、车前子、五倍子、肉桂,依据3∶2∶1∶2∶1比例进行配方,并研成细末;湿热泻型择取车前子、苍术、苦参,依据2∶3∶1比例,配方并研制成细末。每次取10~20 g粉,辅以醋联合蜂蜜,调至糊状,于脐部神阙穴处敷贴,维持24 h。待脱落后行重复敷贴,1次/d;②推拿疗法:依据不同中医证型,选择不同穴位行推拿(或捏脊)治疗,1次/d。风寒泻型推三关,揉外劳宫、脐、龟尾,并摩腹;脾虚泻型补脾土、大肠,推三关、上七节骨,摩腹,重按大肠俞、脾俞、肺俞、胃俞;湿热泻型:清补脾土,退六腑,清小肠、大肠,揉小天心;伤食泻型清大肠,推板门,摩腹,补脾土,揉天突;脾肾俞虚泻型补脾土,推三关,补肾俞、大肠,推上七节骨,肾俞,重按肺俞、胃俞、脾俞、大肠俞,揉板门、肾俞。以上持续3 d为1个疗程,两组均维持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依据Bristol分型为第4~7型(4~7分):①第4型:4分:质较硬;②第5型:5分,边缘相对清晰,软团;③第6型:6分,呈绒状,边缘不清晰,呈现糊状便;④第7型:7分,呈水样状,无明显固体物。

1.4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行临床疗效评估:①治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完全消失,经大便常规化验提示正常;②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性状均处于正常状态,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化验提示正常;③有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次数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显著改善,大便常规化验提示好转;④无效:上述临床主要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V19.0对计数资料行c2检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接受上述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仅达68.75%,明显低于实验组(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2 两组大便性状评估情况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较低(P<0.05),见表2所示。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秋季腹泻属于婴幼儿多发病与常见病,多因轮状病毒感染所致,一旦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基于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复制影响下,易引起细胞变性或坏死,产生微毛肿胀,促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脱落,进而诱发水、电解质吸收损伤,最终形成腹泻[5]。据有关报道提示,多数腹泻患儿易显现心肌损伤或其他脏器受损,于秋冬季较为集中,目前缺乏特效病因治疗[6]。现阶段,有报道提示,于患儿经络穴位(譬如背、手、腹等)上行推拿疗法,可纠正紊乱的肠功能,改善小儿肠道吸收功能;于推拿后可增加白细胞总数,提高白细胞噬菌能力及血清补体效价[7]。立足于该病病理变化角度,病毒入侵肠道后引起小肠黏膜损伤,进而破坏其水电解质功能,加快肠蠕动,进而产生水泻,并可继发乳糖酶分解障碍,导致其活性下降,致使乳糖无法吸收而于肠腔处积聚,引起高渗状态,最终导致水分丢失情况异常严重。而推拿疗法可及时纠正紊乱的肠功能,改善患儿肠道吸收功能,增强其免疫功能,实现病原清除目的[8]。该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接受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治疗后总有效率(94.74% vs 78.95)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0.05),且且第1、2、3个疗程时大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0.05),提示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腹泻幼婴儿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调整肠道吸收功能,实现止泻目的,这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对改善腹泻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钱泽霞,章新玲.中医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6):2915-291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76-278.

[3] 张丽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417-1418.

[4] 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5] 甘霖.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5):69-70.

[6] 彭玉,冷丽,陈竹,等.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2):1116-1120.

[7] 黄兴民,顾一煌,陈大春,等.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90-292.

[8] 马军虎,胡沛铎.推拿结合复方黄连素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J].河南中医,2012,32(8):1008.

(收稿日期: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