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策略的探讨

  • 投稿南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02次
  • 评分4
  • 41
  • 0
  提问策略是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中最核心的方法和基本手段。当前,大量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未经精心设计的习惯性提问和无效问题的“伪生成性教学”。这些假对话、假探究、无效对话导致了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蕴意与价值的流失。同时,教师不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调整生成一些问题,而导致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缺乏生机,丧失了良好的生成性教学的机会。等等。课堂生成的可能性取决于提出的问题。因此,从小学语文生成性的角度来研究提问,提问的合理性和实效性方可得到根本性的追问,把小学语文提问策略放到生成性教学角度来考察,才能深刻洞悉课堂提问的目标追求,实现对传统的技艺化的课堂提问的价值超越。
  一、什么是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提问的教学策略,构筑高效对话的平台,促成有效的课堂生成,优化学生语言学习、进行思想熏陶和达成思维训练的教学策略。它是师生以内在体验和对话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创造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生活过程,是小学语文提问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问教学策略的拓展延伸。本案例研究对于丰富“主体性”教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生成性提问教学策略强调提问促进生成。也就是只要能促进课堂生成,有利于优化学生语言学习,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体验的提问都属于生成性提问。因此,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提问:一是非预设的课堂提问,即即兴产生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课堂随机产生的提问和教师的加工性问题。二是能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预设提问,包括教师自拟的问题,教材、教参提供的问题。高认知水平的提问属于这一类。
  二、生成性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联系旧知法
  顾名思义,即在提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此策略最容易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点和掌握新的技能,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一句,教师如果问:这句话表现了邱少云什么精神?学生虽然可以给出答案,但是理解未必深刻,生成未必精彩。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以推进高效生成,促进“集体思维”:我们学过的课文曾把董存瑞、黄继光比作威武无比的巨人或钢铁巨人,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可是这篇课文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头?想一想,烈火中的邱少云与石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不动,无声,顽强不屈)这种生成性提问设计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的情感体验与新课联系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有效生成对邱少云钢铁般的意志和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当然,在提问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联系数学、信息技术等在学校获得的其他学科所掌握过的知识点、技能以及获得的相关情感体验进行问题设计,这都有助于语文教学生成。
  策略二:创设情景法
  即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来自其他领域和外部世界的知识引入到问题中来。即非学校设置的学科内容也可以和提问设计结合起来。如借事说理的课文是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头痛的课文。有些课文直接让学生归纳事理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将新闻传媒领域引入到提问中来,帮助学生进境悟理,自我感受,让其谈“亲身”体会。如为让学生深入体会《田忌赛马》的中心思想,要学生扮作田忌、齐威王和孙膑,要他们在阅读理解中随时接受扮作记者的同学的采访,先后回答下列问题:请问田忌先生,首场比赛已经结束,你又什么想法?齐威王,祝贺你取得首场比赛的胜利,你能谈谈取得胜利的原因吗?请问孙膑先生,看了首场比赛,你又什么想法?齐威王,第二场比赛结束了,你能谈谈体会吗?田忌先生,祝贺你成功,能谈谈感想吗?这样,学生便会生成各种答案,并在这些答案的理解与比较中较为顺利地体会了事理。
  策略三:生活观照法
  即在提问设计中,把学生的个人现实(学生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和提问设计结合起来。前面案例教师甲提出的问题都包含学科(对文段的朗读与理解离不开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掌声和体会都关联其他学科领域),而教师乙两个生成性的问题“掌声里,你真想对英子喊什么?你的掌声代表了什么?”,还包含着学生自己(当局者)独特的体验(个体知识)就是维恩图中的三者重叠的三类问题。而就是学生个体知识的独特体验才成就了这堂课精彩的生成。
  三、小结与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核心问题时,我们并不是孤立的运用其中一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生成回答。综合以上两种或者三种的提问策略,则更容易引发学生回答出精彩的生成。
  在探讨生成性提问的策略时,笔者反对通过生成性提问能解决语文课堂的一切问题的观点。因为,我们那样会把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极端──满堂问。生成性提问策略只是一种通过提问来促进生成性教学的手段。笔者还认为可以用语文教学其他手段(而非提问)代替一些低认知层次水平的提问。尽管理论界对高认知层次和低认知层次的问题的在教学中优劣探讨莫衷一是。但可以推断的是,高认知层次的问题能推动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而低认知层次的问题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文本,为学生高级思维发展奠定必要的学科基础。如果我们有其他语文生成性教学策略能更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理解文本,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们主张尽量用朗读和语言文字训练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来代替低认知水平的提问,以此促进语文教学生成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