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创新、收获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03次
  • 评分4
  • 74
  • 0

——记化学三分钟口练

◎蒋平梅

听过我们班的一节语文课后,我深有感触。正式上课之前有一个同学做三分钟口练,记得是讲一个古代的诗人,配了精美的幻灯片、悠扬的音乐加上这个同学声情并茂的讲述,我被那位诗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产生了进一步去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欲望。后来我在同学的周记中也了解到了他们对语文三分钟口练的喜爱程度,为了出彩,他们是绞尽脑汁,查找资料。结合自己所教的化学,我想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关于化学的新闻事件,是不是也可以拿来做化学三分钟口练的内容?我们口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时,没想到他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刚开始,同学们有些拘束,站到讲台上手是抖的,声音是颤的,写到黑板上的方程式是歪的,讲完后头上是冒汗的。

有一天我们在学习醇类的知识,口练的同学给大家讲的是山西朔州假酒案:山西省农民王某用购买的甲醇,勾兑成散装白酒,出售给山西朔州个体户批发商,这些人明知道这些散装白酒甲醇含量严重超标(后来经测定,每升含甲醇361克,超过国家标准902倍),但为了牟取暴利,铤而走险,短短数日内.因喝了王某制售的假酒致死27人,中毒人院接受救治222人。听完他的口练,同学们唏嘘声一片,有说这个农民坏,也有说这个农民可恨,还有个同学说这个农民肯定没学过化学,没文化害死人啊!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学得格外认真。我根据这节课写了一篇教学课堂实录的论文,获得了西宁市第一届生本教学论文三等奖。

随着口练活动的进行,同学们的胆量越来越大,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涉及到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广。站到讲台上胸是挺的,声音是亮的,得到同学们的掌声脸上的笑是灿烂的,听完我的点评表情是自信的。有一天,有个化学学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给大家讲炸药。从炸药的发明到炸药的演变,中国在炸药发展史上的作用和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对炸药的贡献。在讲的过程中他在黑板上写了很多复杂的方程式,但从头到尾没有看一眼准备好的口练稿。他讲得激情澎湃,在讲到诺贝尔为研制炸药付出了血的代价、亲人们生命的代价,而他逝后却把毕生所得财产做为基金奖励在科学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时,他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中国人就比别人差,别忘了炸药是中国人发明的!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学习诺贝尔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终究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会超越西方的!”当时台下掌声雷动……看着交到我手里厚厚的一沓口练稿,我不需要再点评什么了吧?我想这次口练改变了我对这个同学的印象,也会改变这个同学对自己的认识,同时还能点燃更多同学心中的理想之火!

后来,上课铃一响,当天口练的同学就早早站在讲台上,开场白也不再是:同学们,今天我口练的内容是……有以猜迷语形式开始的,有请其它同学写相关方程式的,还有变魔术的……有一段时间,同学们的口练内容都是关于生活安全方面的,什么苏丹红、三聚氢氨、瘦肉精、黑心棉、吊白块、装修材料,等等;还有的同学把网上流传的一些小段子也加了进来。每当听到这类事件的口练内容,同学们都表现出他们的愤恨,情绪激动,还说都是化学惹的祸。我想我必须要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是由于人们贪图一时的功利,没有用对、用好、用恰当化学知识而引起的。为此我们专门展开了讨论:我们学习化学知识是为了让生活越来越好,还是让生活越来越糟?如何让化学知识造福于人类?化学是如何推动人类发展的巨轮的?怎样从我做起让化学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我提出把口练内容变一变,但变成什么呢?有个同学说:每个人都讲一点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是自己掌握最好的一块,也可以是自己学得最差的一部分;可以是一个化学实验装置,也可以是不同气体制备的原理、除杂、尾气吸收的组合;可以是一个化合物,也可以是某个主族;可以是一个方程式,也可以是一系列方程式……这个提议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同,我也很赞赏。学了两年多,每个同学对化学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各不同,在口练的过程中,成绩好的肯定能教给大家一些好的方法,成绩不乐观的也能对自己讲的内容加以分析,暴露出盲点,说不定就一下子搞通了呢!事实证明了我的预测,每一个同学在准备口练内容时把手里面的资料翻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同学总结的经验很快就被其他同学学习并应用,别的班也想在自己班搞搞这个活动。

通过两个学期“化学三分钟口练”活动的进行,同学们听课和交化学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化学课堂上开小差的人少了,平时要求和我讨论化学题的多了,当然化学成绩也有了不小的进步。教学相长,我对如何教好化学这门课、如何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思考也更深一层了。我借鉴了语文课的好方法,在同学们的参与下,我们的口练有些创新,我和同学们都有很多的收获!课前三分钟的口头练习一举多得,大家不妨一试!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