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普通话使用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 投稿狂丸
  • 更新时间2016-06-11
  • 阅读量229次
  • 评分4
  • 72
  • 0
 当我国确立了普通话的法定地位后,在社会、学校等众多机构的多年不懈努力下,城市,乡镇人们的语言生活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社会上运用普通话人数显著增加,推广普通话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方普通话的使用情况比城市落后很多,在一些偏僻农村学校超过大部分教师仍然无法用普通话授课。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师资力量不够。我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学校应当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 并把普通话作为教师的职业语言。在五年的平时观察和与农村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在农村中学现在所有在岗教师中,年纪在50岁以上的教师中,基本就是土话掺杂普通话的上课形式,下课与学生的交流都是土话,根本不会汉语拼音。在40岁以上的教师都是不标准的普通话上课,只有极个别语文教师会汉语拼音,下课也是用土话和学生交流。在30岁以上的教师基本上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上课和跟学生交流,大部分语文教师会汉语拼音。只有新近考进的教师能极其自然地用普通话上课和跟学生交流,大部分语文教师会汉语拼音。 
  第二,学生的语言基础差。在农村中学教书的五年中,每一年笔者都会对初一新生进行汉语拼音掌握情况摸底,调查内容为根据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以及口语表达。结果发现,只有2%的学生完全掌握汉语拼音。学生的语言基础差给中学教师的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第三,受乡音影响,普通话不标准,缺乏语言氛围。农村人开口闭口都是土话,学生生活的家庭,学校,以及周边环境都是讲土话。农村的小孩,从小生长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土话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说土话是他们生活的习惯。所以,即使在课堂上,学生开口就是土话。即便在教师的教育和鼓励下能说普通话,也是夹杂着土话的普通话,音调跟着土话走。在高安最典型的就是f和h分不清,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z c s和zhi chi shi分不清,不会儿化音和轻声。这种情况下,仅仅靠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来教和锻炼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其力量是相当微薄的。 
  第四,听说技能不平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进村入户率不断提高,语言有效“输入”渠道得到扩大,数量得到增加,农村群体“听”普通话的机会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然而语言“输出”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说”普通话交际能力相对较弱。农村群体普通话“说”滞后于“听”的能力,即哑巴普通话。能够听懂普通话广播,看文章也没有太大问题,但表达能力差,不敢大胆张口,没有勇气说汉语,连基本的日常对话都难以进行,只能讲只言片语,不能将字词连缀成篇,更不要说用生动、得体的普通话表达思想。 
  针对以上原因,在五年的农村中学教学观察和反思中,笔者提出如下推广并提高普通法水平的方法: 
  第一,严抓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高中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学说普通话, 提高普通话的口语表达能力, 主要应从少年儿童开始。少年儿童学说普通话的效果最佳。小学儿童正处在语言习得时期, 即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普通话的推广, 主要基地应在小学。小学生主要靠模仿来学习语言,小学教师的语言现状对孩子来说有直接的影响。自1958年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后, 汉语拼音就纳入了小学语文教学中, 它成为帮助小学生学习汉字和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对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作用。小学应该重视并认真贯彻落实《汉语拼音方案》,做好孩子的汉语启蒙工作。普通话等级考试机构应该严格把关教师普通话能力。中学教师应该把努力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另外,从语文课程改革上着手,设立普通话课时和口语考试。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字、词、句发音的准确把握。 
  第二,中学应该创建良好的普通话学习氛围。在学校里,要让普通话成为真正的校园语言。在学校成立良好的推普组织,设立从“学校推普小组—测试员—语文教师—班级学生”由上到下的推普骨干力量。教师自身要做好模范作用,除了自己在校园内使用规范的普通话外,还要督促学生说普通话。课堂课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三,家长、社会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该从小教小孩普通话,营造讲普通话的家庭环境,避免孩子在学校说普通话,在家说方言的情况。此外,有些家长的普通话不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以免造成孩子发音时方言音的混入。学校固然是推广普通话的重点,但如果只抓学校而不顾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推广普通话的成果也不易巩固。 
  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为达到国家到21世纪中叶,普通话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的要求,每一位农村中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