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

  • 投稿李晨
  • 更新时间2016-05-09
  • 阅读量970次
  • 评分4
  • 69
  • 0
 “大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教学活动中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解答,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将重点内容更好地讲述.“大问题”的设置多采用开放性问题,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本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大问题导学”的应用. 
  一、利用“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死板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并开发,不拘泥于课堂上固定的思考模式,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灵活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而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乘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大问题”:4 + 4 + 4 + 4 + 3 = ?让学生利用简便乘法的方式进行运算.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很多种解答方法,比如将上述式子转换为4 × 4 + 3再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对于刚学会乘法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解答方法进行充分的肯定,并且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想出具有创造性的解答方法,比如:将上述式子转变为4 × 5 - 1来进行运算.在这种解答方法中,学生看到了一个问题中并不存在的5,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在隐藏的问题中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属于一种卓越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地肯定这种思维,并且对这种思维多加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形象思维指的是利用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来进行表述的一种思维形式,人们在经历过事情后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形象,在以后的思考中能够对这些事情形成二次影像.对于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能力是其所具备的主要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利用“大问题导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对“余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余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有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名小朋友会分得几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2、有11个小朋友分组做游戏,每组需要有3个小朋友,问可以分为几个游戏小组,还剩几个小朋友没有分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来代表苹果进行问题解答摆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形象记忆,之后选出11名学生进行问题2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之前教师演练形成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再设置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有9支铅笔,需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名小朋友会得到几支铅笔,剩下几支?通过这样的“大问题导学”,学生能够认识到余数概念的本质,从而掌握余数这一知识点.通过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的是对待问题思考时的严谨程度,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既要遵循实物的客观逻辑,思考的过程还要具有逻辑性,从而进行正确的推理,在这个过程中,论点论证要有说服力.可以看出,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严谨,更加正确. 
  例如:在“商不变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在黑板上书写几个大问题:10 ÷ 2 = 5;100 ÷ 20 = 5;1000 ÷ 200 = 5,学生看到这些算式后,就会思考这些算式想要表达什么,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考进行以下引导:算式1、算式2和算式3相比,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几倍?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时,商有怎样的变化?这三个算式能否总结出一些规律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自主地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充分地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锻炼,进而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结 语 
  “大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并且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应用“大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从创新、形象、逻辑这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而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覃小平.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广西教育,2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