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 投稿黎贝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1424次
  • 评分4
  • 35
  • 0

庄梅华 ZHUANG Mei-hua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 353000)

摘要:旅游的原真性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的是原真性的旅游愉悦,希望在旅游中寻找到原真性的文化传承。然而,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景点又过于千人一面,影响旅游原真性。因此,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开发最难把握就是原真性和商品化的平衡。文章对旅游原真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对旅游原真性理论的梳理对旅游商业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旅游;原真性;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97-03

作者简介:庄梅华(1982-),女,福建泉州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1 国外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进展

原真性(authenticity)研究有两大分支,一是“遗产原真性”,一是“旅游原真性”。遗产原真性究略早,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最早提出了遗产的原真性概念,随后1994年的《奈良文献》对亚洲特殊材质的遗产提出原真性概念的补充,2005年《世界遗产公约》对遗产原真性的操作性等方面做了补充规范。

伴随着遗产保护的原真性研究,旅游学者眼中的“旅游原真性”,根据王宁[1]总结出来有四个阶段四种原真性:

第一种是客体原真性,将原真性作为一种静止的。

第二种是建构性原真性,认为原真性是可以商榷的。客体本真和构建性真实,正如静止与动态一般的关系。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不是要全部将过去保留下来,而是保留文化的根。

第三种是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提出后现代旅游者对“原作品”的原真性已不再关注,他们认同“不原真性”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的“逼真”。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可能不是寻找、体验真实。

第四种是存在的本真性,由王宁提出,他认为在寻找本真的旅游经历时,旅游者在某些旅游活动的激发下,会有种存在感,他们不关心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只是通过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

原真性理论从研究开始,最初运用于博物馆等静态参观的活动中;随着在文化、民俗、遗产旅游兴盛的过程中,西方学者积极研究原真性理论,并将其运用在实际案例中。西方旅游原真性理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总结:

1.1 原真性对游客的意义

1964年,布斯汀[2]的“虚假旅游体验论”认为游客既没有获得原真性的能力,也没有追求原真性的愿望,游客追求的是肤浅的,别人策划的“假事件”,游客自愿上当受骗的,这是造成与东道主社会隔离的原因之一。马康纳[3]的“追求原真性理论”认为,现代人要摆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不真实”,追求别人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现代游客总是在寻找原真性,但旅游业是无法让游客找到原真性的,因为旅游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驱动型产业,只有欺骗游客精心策划的“舞台真实”的景观。总之,布斯汀和马康纳对旅游原真性都存有消极的结果,带有失望的情感。

科恩[4][5]在继承马康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舞台猜疑”理论,指出游客在自己社会中被异化的程度不同,在旅游中寻求原真性的强烈程度也会有差别,认为不同背景、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原真性”的旅游体验是不同的,并将游客分成现实性、经验型、实验型、转移性、娱乐性5种类型。

科恩反对布斯汀游客没有辨别真实的能力,但也对游客的辨别能力做出区分;他认为对高知识、高素质的游客而言原真性是有意义的。持相同观点有Redfoot[6](1984)。

1.2 旅游原真性的判定主体及判定标准

谁来判定旅游原真性,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还是政府权威或其他人士?

Salamone[7]认为原真性与权威鉴定有关,据研究,由毛利人舞蹈家表演的夏威夷芋泥饼舞,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在表演形式上可能丢失了一部分原汁原味的东西,但是无论如何,这种面向全世界游客的舞蹈表演形式仍然是对毛利文化的传承。

遗产原真性的判断标准,采用法律的形式来确定,这些法律也在不断地修正中,1964年《威尼斯宪章》、1994年《奈良文献》、1999年《巴拉宪章》、2003年《会安议定书》2002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随着认识的加深原真性概念不再只强调西方遗产,标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1.3 影响旅游者体验原真性的因素

在影响因素这方面看,影响游客原真性体验的有商业化、主客互动、游客自身因素、强势文化的侵蚀等等。

格林伍德(1977)[8]提出商品化的文化产品丧失了它们对于当地居民的内在含义和意义,这最终会严重挫伤文化生产者生产时的热情。为游客提供的文化表演也是为了赚取金钱,表演本身所沿袭的文化精髓不复存在。

但科恩[5]认为:商品化使原真性丧失的说法是荒谬的。一种新的商品化的民族文化,可以随时被接受为“真实”同时这种商品还会得益于悠久的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深厚内涵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商品。Cole.S(2007)[9]商品化可以被视为“一个可以使当地居民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的历史和去除农业羞耻感的积极过程”。

Daniel[10](1996)以旅游中舞蹈表演为例,游客主动参与到表演的体验中,说明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中获得了自认为真实的体验。Taylor(2001)[11]运用了两个毛利当地的旅游案例说明当地居民与游客互动对游客感体验的重要影响。

May[12](1996)等相关学者认为科恩建立的游客类型体系仅仅将旅游者社会阶层特征与原真性要求联系起来,容易导致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旅游者的性别、生活经历、知识背景等对原真性体验的影响。

Waller J.和Stephen E. [13]以西班牙的四个度假区为例,研究年龄、经验、知识背景等对体验原真性的差别。Waitt[14](2000)以澳大利亚悉尼岩石区为例,他认为游客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年龄和是否到过一个旅游地的先前经历等是作为能否体验原真性的变量之一。

谢飞帆 (2006)[15]通过对海南三亚黎族风情村、保亭槟榔谷及兴隆亚洲风情园的游客的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原真性感知、感兴趣的吸引物、感知的服务质量及经济影响等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总之,西方学者在对旅游原真性研究时,主要从原真性的含义,评价标准,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全面深入。

2 国内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进展

2.1 对西方旅游原真性理论的引介

杨慧[16](2005)深入介绍了马康纳的舞台真实理论。肖洪根[17](2002)、马晓京[18](2006)、马凌[19](2007),胡志毅和曹华盛[20](2007)、李旭东[21](2008)、徐嵩龄(2008)[22]等人在王宁的基础上更为深入的、批判性地阐述了什么是客观真实、建构真实、后现代超真实与存在真实。

2.2 旅游原真性影响因素

白杨(2006)[23]认为不同的旅游方式,有不同的旅游原真性的要求:文化旅游型游客要比娱乐型游客对原真性的要求更高;而人类学“田野工作者”对原真性的要求是最高的。

赵红梅[24](2007)从游客体验入手,阐述体验型游客对原真性的要求高。张朝枝(2008)[25]从遗产原真性和旅游原真性两个不同的原真性理论演变入手,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提出了媒体宣传对游客的体验真实也能产生影响。

2.3 旅游原真性与商业化探讨

张晓萍(2003)[26]认为商业化对旅游真实是有助的,即提倡舞台真实,认为舞台可以防止人们涌进后台,可以更好的保护后台文化的原真性。但她同时指出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复制、拷贝的,那些神圣文化就不能随意开发成旅游资源。

赵红梅(2003)[27]认为文化商品化趋势似乎不可逆转,但文化商品化并没有给文化真实带来灭顶之灾,相反,它从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原真性内涵的发展与延伸。

吴晓隽(2004)[28]提出在原真性旅游中提出旅游的商业目标要服从于遗产文化人文精神和文理念弘扬的目标,要重视社区参与。

张补宏和徐施(2010)[29]在研究民族旅游保护模式中探讨了商业化对旅游原真性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提出保护模式应该是:构建前台—帷幕—后台的“舞台真实”。

2.4 旅游原真性的其他实证研究

高燕和凌常荣(2007)[30]对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原真性感知差异与满意度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得出游客体验原真性度高则满意度就高。贾鸿雁和王金池(2009)[31]将建构主义旅游原真性理论运用到汪曾祺水乡风俗园的开发中。

陈兴(2010)[32]提出“虚拟真实”的原则,类似舞台真实,具体的说是要挖掘真实文化、展示真实文化的符号,鼓励社区参与。陈享尔和李宏(2010)[33]时间、载体、体验倾向三种角度总结旅游原真性研究进展。

3 结论与措施

3.1 原真性保护与适度商业化

对于流传至今的古建筑,能原样保存应尽量原样保存,不能原样保存的,则遵守国际遗产关于原真性的原则。旅游开发为了保护原真性需要适度商业化,目前学者已经逐步认可商品化对旅游开发的益处,旅游文化资源的商品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拯救那些曾经消亡或濒临消亡的文化传统,例如张晓萍[26]对云南民俗手工工艺品的调研得出结论,必须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加上现代人的需求,推陈出新才能吸引游客,只有符合现代商业化需求才能让传统工艺避免濒临消失。通过商品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进而使东道主的人民民族自尊得以增强,舞台真实同时也防止大量的游客进入“后台”,从而保护了了“后台”。但是过度商业化肯定是对原真性的破坏。

3.2 原真性标准的评判问题

原真性标准的评判受到旅游的不同参与者影响,例如,陶伟和叶颖[34]在广州猎德村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不同主体对原真性感知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游客、客体、专家(政府)、媒体四者互相影响,但标准各异。

“原真”不等于“原始”,因为“原真标准”不断变化,甚至有些原来不是“原真”的假遗产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被人们认定为“原真”。这样的结论必然导致旅游实践指导的模糊化,为了提高原真性理论对古村落旅游开发实践的指导意义,一方面要提高关于文化保护相关政策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商品化的对象有一个合理度的评判标准。

3.3 措施

针对上述两点结论,对于原真性的保护应积极探索商业化的尺度,把商业化隐藏在开发中,去商业化氛围。对于原真性的评判问题,应区别情景,如历史工业遗址、博物馆、建筑等展现类的要求比较高的原真性;而对于表演类的,有一定的文化根源,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场、效果等作变通也应该是允许的;对于后现代、符号类的旅游资源,所谓原真性的感知难度也更高,真实与否对于游客也不是那么重要的情况下,其开发尺度也就略高。具体而言应由相应的管辖部门制定各自的权威指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宁.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好客的旅游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6):18-23.

[2]Boorstin D.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J]. New York:Harper & Row. 1964.

[3]Mac Cannell Dean. 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em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3):589-603.

[4]Cohen E.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Toursit Experiences[J].Sociology,1979,13(2):179-201.

[5]Cohen E.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J]. 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15:371-386.

[6]The Declaration of San Antonio,. http://www.icomos.org/docs/san_antonio.html.

[7]Taylor J.Authenticity and sincerity in tourism. Annals ofTourismResearch, 2001.

[8]Greenwood D J. Culture by the pound: a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on tourism as cultural commoditization [A] . In: V L Smith . Hostsand Guests[C] . Philadelphia: Universi ty of Penns ylvania Press, 1977:129- 139.

[9]Stroma Cole.Beyond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34(4):943-960.

[10]Stovel.H.The Riga Charter on Authenticity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in Relationship to Cultural Heritage:Riga,Latvia.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2000.

[11]Kristy Graham,Dirk H.R.Spennemann.State emergencyservice local controllers’attitudes towards disaster planningfor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06.

[12]The Charter of Cracow.2000. th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onservation Kraków 2000, 2000.

[13]The ICOMOS Charter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Prepared under the Auspices ofthe ICOMO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Interpre-t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the 16th General Assembly of ICOMOS, 2008.

[14]Deepak Chhabra,Robert Healy,Erin Sills.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15]Philip Feifan Xie.(2006) A Life Cycle Model for Aboriginal Arts Performance in Tourism: Perspectives on Authenticity[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14(6):545-561.

[16]杨慧,马康纳 (Nean Mac Cannell) 及其现代旅游理论[J].思想战线,2005,1,31(1):97-101.

[17]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J].旅游学刊,2002,01:59-68.

[18]闫红霞.遗产旅游“原真性”体验的路径构建[J].河南社会科学,2013(10).

[19]彭莹,齐欣,王昕.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持研究——以云南泸沽湖摩梭文化为例[J].旅游研究,2013(02).

[20]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04).

[21]许凯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背后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4(21).

[22]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原真性[J].旅游学刊,2008,(4):35-42.

[23]白杨.旅游真实与游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277-280.

[24]赵红梅.对旅游体验及相关研究的解读[J].广西民族研究. 2007(04):171-178.

[25]岳贤锋.基于“原真性”理念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验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以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例[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03).

[26]彭莹,齐欣,王昕.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民俗文化“原真性”保持研究——以云南泸沽湖摩梭文化为例[J].旅游研究,2013(02).

[27]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01).

[28]吴晓隽.文化遗产旅游的真实性困境研究[J].思想战线,2004,30(2):82-87.

[29]张补宏,徐施.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105-108.

[30]高燕,凌常荣.旅游者对黑衣壮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感知差异与满意度[J].旅游学刊,2007,22(11):78-84.

[31]贾鸿雁,王金池.从建构主义真实性看文学资源的旅游开发——以界首镇“汪曾祺水乡风俗园”项目策划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5):26-30.

[32]陈兴.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基于人类学视角[J].旅游学刊,2010,25(11):13-19.

[33]陈享尔,李宏.时间、载体、体验倾向三种角度下的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30-34.

[34]陶伟,叶颖.定制化原真性:广州猎德村改造的过程及效果[J].城市规划,2015(2):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