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收看脱口秀节目现状分析——关于南京市6所高校的调查访谈

  • 投稿赵勇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1087次
  • 评分4
  • 30
  • 0

黄娟娟

【摘 要】电视脱口秀节目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创新性内容受到90后大学生的喜爱。脱口秀节目具有个性化表达、平等对话、交互影响等传播优势,其信息泛滥、无深度、平面化的特征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认知片面化和主流观点缺失等不良心态。依据麦奎尔的结构性受众研究理论,本文以南京6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在大学生个体层面选择了性别、年级、学科、高校等结构性因素,聚焦于大学生的个体结构性因素与脱口秀内容选择之间的关系,思考大学教育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脱口秀节目;行为习惯;内容选择;大学生

Talk show,上世纪中期欧美流行的评论类节目,内容涉及政治、科技、娱乐、人生等方面,以即兴谈话、观点交锋、现场互动等形式深受观众喜爱。90年代传人国内,音译脱口秀,其中《实话实说》《对话》《东方夜谭》《壹周立波秀》《锵锵三人行》等电视栏目风靡一时,节目中时政和经济话题颇具前沿指导性和教育意义,受众多为中老年群体。随着受众群体的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媒体电视台及网络平台也不断在节目上推陈出新,倾向于时事乱侃、名人情感、历史评述、娱乐八卦等轻松诙谐的节目基调,如《今晚80后》《罗辑思维》《金星脱口秀》《开讲啦》《晓松奇谈》等满足各个年龄层次的口味,也成为脱口秀节日的收视王牌。

一、关于此次调查的说明

新媒体盛行,多元文化的态势成为必然。脱口秀节目有其及时资讯、个性表达、平等对话、交互影响等传播优势,但也无法否认过度娱乐带来的信息泛滥、无深度、平面化等问题。尤其是微博、微信的普及,让90后大学生随时置身于各种流行、感性、碎片浏览的收视时空,极易导致认知片面和主流观点的缺失,进而影响人生态度及个性发展。

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将受众研究划分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三种类型。其中结构性受众研究源于媒介工业革命,目的在于获取一定规模受众数量、媒介使用行为习惯、收视率等有效数据。依据麦奎尔的结构性理论,笔者以南京6所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在大学生个体层面选择了性别、年级、学科、高校等结构性因素,聚焦于大学生的个体结构性因素与脱口秀内容选择之间的关系。

本文调查选取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各两所,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主要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实地问卷和网络问卷展开调研。经统计,总共发放的问卷数量为460份,去除无效问卷有410份可作为数据研究,有效率为89%。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选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调查对象,同时兼顾男女比例。此外,调查者还针对16名学生进行焦点访谈,整理出大学生收看脱口秀的心理偏好和收看行为的数据。

二、大学生收看脱口秀节目的现状分析

1.基本状况:男生高于女生、文理科差异不明显,随年级增长形成反比例

在问卷调查活动中,最终回收有效样本为410份,其中190名男性,占到总人数的46%,女性为220人,占54%,男女比例平衡。从中发现,男大学生看脱口秀的频率高于女大学生,男生每周看2次以上的达到45%,而女生仅为20%,每月仅看一次的女生在调查中也有1/4。可以看出男生比较倾向于理性思维,脱口秀节目比较注重讲话的逻辑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女生比较倾向于感性思维,因此在情感、人生、时尚、嘉宾专访的方面关注度更高。

通过访谈,从大一到大四,学生们收看脱口秀栏目的频次和时间呈逐级递减状。数据显示,大四每周都收看的学生仅有30%左右,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找工作和写论文上,无暇于娱乐。这与他们的需求变化息息相关,临近毕业,偏重于获取有益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信息,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收视选择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强。另外,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文史艺术类为50%,理工农医类为44%,其他类的占6%,专业上的划分没有明显差异,也反映了文理科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并未对收看脱口秀栏目造成影响。

2.脱口秀的收看频率和时长:频次高时间短、1小时以内的近七成

调研中,在收看脱口秀节目的频率上,选择每月至少看5次的有51%,其中18%则为高频次的人群,每月观看率超过10次,形成某种程度上的依赖。这表明,大部分学生不仅仅持续观看一个脱口秀节目(一般一周一集),而是关注2个以上的脱口秀栏目,甚至多个。

在收看脱口秀节目的时长方面,49%的大学生集中在30分钟-1小时之间,1-2小时的占32%,2小时以上的仅占1%。由此看来,每次看脱口秀节目低于1小时以下的占据了67%的比重,大学生看脱口秀节目呈现出频次高时间短的特点。

3.收看脱口秀的时间段及方式:集中晚间宿舍时光,独自使用App点播,熬夜观看趋于普遍

关于问卷中“收看脱口秀的时间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晚上19:00-22:00这个时间段观看栏目的有143人,超过1/3,其次选择22:00-24:00的有48%,24:00之后的也有17%。可以得出,由于视频类的栏目特殊属性,晚上时段是大学生收看脱口秀节目的高峰期。

在收看方式的选项中,如表1显示,选择在手机和PAD观看的有88.3%,通过电视观看的仅有9.22%,这主要集中于周末回家的学生,然而选择广播和其他媒介渠道的仅有10人,这符合90后碎片化、体验性、互动性的需求,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大学生平时住在宿舍,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传统电视,绝大部分的收视时间都花在网络上面,也多采取网络点播的方式,收看时间、形式上更加灵活随意。在访谈中,值得关注的是,选择此时段的原因一是时间较集中,更重要的是能与舍友、家人有某种程度上的互动,这与同伴一起观看的34%学生想法切合。与此同时,夜间12点以后熬夜观看的次数也不少,大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已是一个普遍现象。

三、大学生收看脱口秀节目的内容特征

1.脱口秀节目的主题选择:偏娱乐、重创新、远人文

对于大学生喜爱的节目类型,调查者设置为新闻评论类、娱乐类、时政类、礼仪类。调查显示,娱乐类最受欢迎占71%,其次时政类占14%,新闻评论类占12%,礼仪类占3%。以上表明,消遣娱乐依然是大学生收看脱口秀的主要目的,而时政类和礼仪类由于设计较多的传统说教和严肃时政受到冷落。

在脱口秀节目内容选择方面,思考性和内容创新的需求达65%,接下来才是名人情感、娱乐八卦。从这些数据中看出,大学生其实比较注重节目主题所涉及的社会观点,也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当前娱乐节目偏向感官化、游戏化,对话基本上以闲扯、逗趣、瞎聊为主,快餐性以及变更的高频率的特征让话题的深入讨论变得困难。目前,国内的脱口秀节目类型还比较局限,引进国外的版本也大多水土不服,同质化现象突出,因此创新而内涵化是每个脱口秀节目都亟待补充的一个方面。数据分析见表2。大学生对于热播脱口秀节目的偏好程度,本问卷小组精心设计了四个内容风格迥异的脱口秀栏目,发现同学们均收看过。其中东方卫视《今晚80后》和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满意度均在80%之上。这两档节目各具特色,一则节目主持人风格鲜明,参与嘉宾质量较高,看点颇多,二则两者皆属于亲民性地缘性较强的类型,三则满足了娱乐创新的需要也兼具人文性,因而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开讲了》显现出强烈的地缘性和收视习惯,访谈中一位北京籍的学生表示每周都会观看此栏目,也会经常回看栏目集锦。出于地域归属、文化认同,受众往往容易接受与生活经历相似的内容。而《罗辑思维》得票率最低,究其原因,这档节目比较关注严肃性的历史评述,其娱乐性与创新性不足,主持人也是不太讨好的中年面孔,背离大学生这个特定目标群体,不受欢迎也在情理之中。

2.大学生喜爱的脱口秀节目播出方式:综艺片段领先,混搭更精彩

调查者长期以来观察国内备受大学生欢迎的脱口秀节目,可以将其归纳为四种形式:第一,单口秀,主持人结合时事热点、戏说新闻趣事;第二,综艺片段,以主持人生活为蓝本摄制影视片段或现场表演来娱乐观众;第三,访谈,通过邀请社会名人或者事件人物进行主题性的互动交流;第四,嘉宾现场秀,即嘉宾带着文艺作品现场表演或者才艺展示。在多种栏目形式可供选择的前提下,大学生们的偏好比例相差无几,依次是综艺片段、嘉宾访谈、单口秀、嘉宾现场秀。此外,在访谈中发现任意两种或多种形式的混搭更受欢迎,通过子栏目、小话题、互动单元的混搭,颇具新颖性,也符合年轻人思维跳跃、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

3.大学生对脱口秀主持人的选择:兼具专业素养及主持风格更受青睐

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栏目的选择很大程度来自于对主持人认同程度,节目中主持人观点和谈吐对他们的影响程度较深,超过40%的学生会通过其他媒体平台关注主持人的动态,甚至在日常生活和交友中不由自主地模仿。在娱乐的传播环境中,大学生倾慕这些公众人物在荧屏前能言善辩和风趣谈吐,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也有不同程度的追随。

可以肯定,脱口秀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主持人个人魅力,这种魅力与学识、人格、素养息息相关。以一档近期较受欢迎的“今晚80后”的主持人王自健为例,总结学生们喜爱他的三点原因:一是平民风格,主持人的奋斗历程与年轻受众相似,话题选择倾向于百姓热点、文娱事件和时尚生活,让受众有很强的代入感。二是现身说法,主持人自视为屌丝一族,无厘头地自贬与嘲弄,这种自我解嘲式的娱乐颠覆了以往高冷的主持形象,年轻人表示无压力地全盘接受。三是才能展现,主持人凭借一身吹拉弹唱的技能在节目中显得游刃有余。主持人形象和关注度在表演现场的烘托下更具吸引力,也成为大学生们模仿的对象。

四、研究结论:重树大学教育的人文传统,加强媒介素养和人文素养教育

流行文化是一种快乐经济,制造快乐意味着戏剧化、娱乐、搞怪。在脱口秀节目中,低俗审美把现实变为逗趣,把社会变为秀场,学者弗雷得里克·詹姆逊把这种视觉文化称为伪崇高,类似于海市蜃楼般的梦幻体验,在感官受冲击后,极度亢奋,狂喜不已,但回味和沉迷其中毫无意义。过于娱乐化的脱口秀栏目有悖于大学教育常态、稳定和主流、走向深度和经典的基调,因此,重树大学教育的人文传统,引导大学生脱离低俗审美,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的选择。

鉴于以上调查,研究者建议如下策略: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让媒介案例进入课堂

关于调查数据显示,同学们首次接触脱口秀的节目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及同学推荐。在收看节目之间,近乎90%的学生表示会共享到社交网络,同时截屏@好友,这种行为与他们注重分享、满足交往及个性表达意义不无关系,反映了大学教育对于学生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的逐步脱离,可以说媒介能力逐步被新媒体和商业化所取代。

在进一步的访谈中,笔者试图传达在课堂中引入媒介案例的想法,让同学们充分地表达建议,结果是,88%的学生希望将媒介素养教育以选修课程形式引入课堂。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形式,多数受访的大学生对于媒介素养教育活动都有较高期许,如课堂中案例分析,大家讲座、学生实践等相关活动。受访者中新闻传播、广告策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则补充了自己期待的媒介教育形式,包括媒体实习机会、体验媒体工作,参加媒介素养能力辅导等。这一建议,值得引起高校媒介教育者的重视,通过组织开展相关媒介素养教育有益于增强学生对媒介信息的鉴赏与批判能力。

2.加强人文素养教育,鼓励学生回归阅读

值得关注的是,重点大学与普通、民办院校在脱口秀节目内容选择上的数据差异,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学生收视时长、频次及内容选择上均优于其他高校,由此可以判断两点,一是大学生的节目选择与人文素养相关,二是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与阅读量成正比。名校学生较少把精力和关注度放在脱口秀节目纯粹的娱乐形式上,观看频次和时长也较少,尤其注重节目主题、深度和意义,相应地在交谈中更多表达对节目的看法、质疑和提出一些相关思考。因此,学校的学习和人文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高校应该更多地鼓励学生们回归书本、引导他们在日常课程中更多关注与专业、社会、经典等相关并具有深度思考的内容,通过老师们有目的的媒介节目共享和批判,帮助学生提升人文涵养、审美旨趣。

3.积极促进校园活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

依据调研数据,大学生收看脱口秀节目的主要动机是娱乐消遣、社交分享及获取资讯,其中,从娱乐消遣占73%的绝对比例中可以判断,封闭的校园生活及一成不变的学习交际,让学生们渴望接收释放压抑、简单逻辑、完全自我的流行文化。同时,90后大学生是典型的数字土著,对于一切传统事物具有天然的革新欲。事实上,大学校园里一年一度的迎新晚会、圣诞晚会、新歌赛等校园文娱活动内容也在紧密跟随这些流行文化,从两只蝴蝶、江南style、穿越剧到小苹果,足以见得大众文化与校园活动是无法割裂的。鉴于此,高校应当顺应大学生群体的特征,通过学校组织和教师引导,在校园文体、竞赛活动中适度引入流行文化,构筑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

总之,脱口秀节目深受广大群体的喜爱,选择节目时既注重主题意义也要考虑娱乐旨趣。做一档成功的脱口秀节目,必须兼顾内容创新和深度思考,跳出低俗审美、庸俗趣味的纯粹娱乐,方能赢得受众让节目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社交媒体依赖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D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黄娟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