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灵在新疆葡萄中的最终残留分析

  • 投稿吴寒
  • 更新时间2015-09-22
  • 阅读量1051次
  • 评分4
  • 27
  • 0

李 雪1,李 梅2,陈春丽3,杨文娟1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乌鲁木齐 830049;2.华润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24;3.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多菌灵在新疆葡萄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多菌灵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添加浓度在0.05~1.00 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70.14%~92.38%,RSD≤6.2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按照低剂量和高剂量各施药3次和4次,28 d后残留量均降至0.17 mg/kg以下,低于多菌灵在葡萄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量3.0 mg/kg。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菌灵;葡萄;最终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图分类号:O65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957-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48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李 雪(1981-),女,河北保定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电话)13639903276(电子信箱)2684866370@qq.com。

多菌灵[carbendazim,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为结晶状粉末,属于苯并咪唑类农药,是一种高效低毒的内吸性杀菌剂,对许多子囊菌和半知菌有效,干扰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杀菌剂[1]。多菌灵残效期较长,对大鼠的生殖系统以及肝脏都有一定毒性[2-5]。目前,国内外关于多菌灵残留的研究主要针对桃、草莓、柑橘、茶叶、油菜、麦冬、三七、橙子等[4-15],对多菌灵在葡萄中的残留研究较少,尤其对多菌灵在新疆产葡萄中的最终残留研究鲜见报道。新疆是中国著名的葡萄产区之一,气候、地理条件独特,为了解多菌灵在新疆产葡萄中的最终残留特性,进行了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在葡萄上的最终残留试验,以期为该药的合理使用和新疆葡萄产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试验

田间试验于2011年7~9月进行,试验地点在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试验农药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提供),供试作物为巨峰葡萄。试验设计小区面积为20 m2,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小区间设置保护行,另设空白对照区。在葡萄坐果期后,分别施药3次和4次,施药间隔7 d,施药剂量设低剂量和高剂量,低剂量为750 g(a.i)/hm2,高剂量为937.5 g(a.i)/hm2。距最后一次施药14、21、28 d采集葡萄样品。试验期间,玛纳斯县试验点温度为12.4~39.3 ℃,土壤类型为沙壤土,pH为7.9,有机质含量为1.3%。

1.2 仪器与试剂

LC-10A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FSH-2A型可调高速匀浆机(江苏金坛医疗器械厂);DCY-111型水浴浓缩仪(北京金科精华苑技术研究所);KQ-5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GL-88B型旋涡混合器(上海隆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98.1%多菌灵标准品(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提供);乙腈、二氯甲烷、甲醇均为分析纯试剂;氯化钠(140 ℃烘烤4 h);氨基固相萃取柱(500 mg/3 mL)。

1.3 方法

1.3.1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为C18柱(5 μm,150 mm×4.6 mm);柱温为30 ℃;流动相为甲醇/水(50/50,V/V,下同);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82 nm;进样量为10 μL。

1.3.2 样品前处理 准确称取20.0 g样品于250 mL烧杯中,加入50 mL乙腈,高速匀浆2 min,用滤纸过滤到装有6 g氯化钠的100 mL具塞量筒中,剧烈振摇1 min,在室温下静置1 h,使乙腈相和水相分层。吸取10 mL乙腈相于10 mL刻度试管中,置于80 ℃水浴浓缩仪上加热,蒸发近干,加入2.0 mL二氯甲烷/甲醇(95/5)溶解,漩涡混合,待净化。

1.3.3 样品的净化 将氨基柱先用3 mL二氯甲烷/甲醇(95/5)预淋洗,当溶剂液面到达柱吸附层表面时,立即倒入上述待净化液,用10 mL刻度试管接收洗脱液,样品依次用3、3、2 mL二氯甲烷/甲醇(95/5)淋洗,收集淋洗液,于70 ℃恒温水浴浓缩近干,用甲醇/水(3/2)定容至2 mL,旋涡混合,使用0.22 μm微孔滤膜过滤,待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和回收率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标准样品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62 599 x+3 269.6,r=0.998,多菌灵在0.05~2.0 mg/L呈良好线性关系。

按照前述方法,取葡萄空白样品,分别添加0.05、0.50和1.00 mg/kg 3个浓度5次重复的添加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样品中多菌灵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14%~92.38%,RSD≤6.20%。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02 mg/kg。多菌灵标准品及葡萄样品色谱图分别见图1、图2。

2.2 最终残留分析

根据上述方法,分析了葡萄的最终残留,结果见表1和图3。结果显示,2种施药剂量各连续施药3次和4次,末次施药14 d后多菌灵残留量均降至0.7 mg/kg以下,21 d后残留量降至0.4 mg/kg以下,28 d后残留量降至0.17 mg/kg以下。

3 讨论

按照GB 2763-2014中规定,多菌灵在葡萄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量(MRL)为3.0 mg/kg。本试验表明,推荐浓度750 g(a.i)/hm2和高浓度937.5 g(a.i)/hm2, 28 d后,多菌灵在葡萄上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MRL值,未超出残留限量,说明多菌灵在新疆北部一般气候条件下,按照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单独两种施药剂量施药3次和4次,多菌灵最终残留量均随距末次施药间隔期的延长而递减,但是其残留量并没有完全按照施药剂量降低和施药次数减少规律性降低。只有低剂量组施药3次比施药4次残留量有所降低,而低剂量组施药4次和高剂量组施药3次14 d后的残留量反而高于高剂量组施药4次。造成以上这些数据波动可能的原因为:①采样误差; ②称量每份样品时果肉和果皮比例不同;③试验地每株葡萄的光照时间等自然因素不同,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从表1和图3还可以看出,两种施药剂量施药3次和4次,施药28 d后,多菌灵最终残留量相差不多,在0.155~0.170 mg/kg之间,这说明距末次施药28 d后,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多菌灵的最终残留量已经影响不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许 建,赵红山,陈向东,等.新疆农药经营与使用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

[2] 于功昌.多菌灵对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作用的研究[D].济南: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09.

[3] 于功昌,王筱芬,刘衍忠,等.苯并咪唑对大鼠生精功能和睾丸酮活力的影响[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8):711-713.

[4] DIKIC D, LANDEKA I, KNEZEVIC F, et al. Carbendazim impends hepatic necrosis when combined with imazalil or cypermethrin[J]. Basic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2012,110(5):433-440.

[5] FARAG A, EBRAHIM H, ELMAZOUDY R, et al.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fungicide carbendazim in female mice[J]. Birth Defects Research Part B: Developmental and Reproductive Toxicology,2011,92(2):122-130.

[6] 任晓萍,余向阳,蔺 经,等.桃中多菌灵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3):665-667.

[7] 郑志琴,魏朝俊,张志勇,等.多菌灵在草莓与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10):1948-1952.

[8] 金仁耀,桂文君,寿林飞,等.多菌灵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动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2):111-114.

[9] 樊 丹,甘小泽,卢耀英,等.多菌灵在茶叶中的残留动态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24(增刊):298-300.

[10] 游子涵,陈智东,柳训才,等.油菜植株及其土壤中多菌灵残留检测及动态[J].农药,2006,45(8):552-553.

[11] 魏厚道,林 建,王天玉,等.多菌灵在浙麦冬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9,11(4):467-471.

[12] 赵 静,崔 旭,吴加伦,等.多菌灵在杭白菊及其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J].农药学学报,2013,15(4):457-463.

[13] WU J, WEI H, SUI X, et al. Dynamics of carbendazim residue in Panax notoginseng and soil[J].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10, 84(4): 469-472.

[14] SINGH S B, FOSTER G D, KHAN S U. Determination of thiophanate methyl and carbendazim residues in vegetable samples using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7, 1148(2): 152-157.

[15] JING S, JUN L, JIAN L. Determination of carbendazim residue in orange and soil us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J]. 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2009, 27(3): 308-312.

(责任编辑 周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