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前信息化的分析与探讨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51次
  • 评分4
  • 80
  • 0

高万林,杨克敏,李佩佩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从生产力三要素出发,分析了农业产前信息化的实现过程,讨论在农业生产前期如何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信息化建设,以此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的产中信息化和产后信息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从而突出农业信息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农业产前信息化;劳动者信息化;劳动资料信息化;劳动对象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618

0 引言

众所周知,所谓农业信息化,就是以计算机主导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将其应用于农业发展过程中[1]。目前,由于信息化手段的缺乏,中国传统的农业的生产方式存在着很多落后的地方,一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牛耕马耕”的时代,效率极其低下,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现代化农场管理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极大地制约了中国农业的发展[2-3]。

农业信息化归根结底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使高新技术渗透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生成、消费及市场等,实现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变,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农业信息化按生产的时间顺序分为产前信息化、产中信息化和产后信息化,本文将就农业产前信息化进行详细论述。

1 农业产前信息化概述

任何物质资料生产的实现都是通过人类改造自然完成的,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通过结合自身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及其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从而实现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

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其他一切物质技术要素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4-6]。

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积累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者自身所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同时作为脑力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贡献。

劳动资料可以理解为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手段,劳动者熟练掌握劳动资料的特点及性能,将其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成出满足社会发展及人类需要的新的社会产品。

劳动对象,就是劳动者将要改造的对象,通常将劳动对象分为两类,一种为自然物,即没用经过劳动加工的对象;另一种是经过劳动加工后的物质。

农业的产前信息化其本质仍然无法脱离生产力的三要素[7],因此农业产前信息化可分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信息化。图1 为农业产前信息化体系结构图。

2 劳动者的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是由多部门和多学科组成,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才的培养,它是决定农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8-9]。劳动者信息化是农业产前的信息化的关键。根据《中国农村适龄人口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展望》一文中的数据分析,预计2020 年中国农村适龄人口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为5.9 年[1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农民的文化水平仍较低。尽管农民对一些先进的媒体技术,信息获取技术等都知之甚少,但是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主要使用者及受益者,应该重视其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服务于农村基层和农民的农业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同时,应注重广大农民信息化技术的培训,使农民自身的水平能够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提倡农民素质的提高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11-12]。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面向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解决了很多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技术相对而言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人员的科技水平还有待提高,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各种经营生产活动。需要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业领导、农户等,目前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基本建成,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系统进行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

2.1 农业产前的信息采集需要劳动者信息化

发展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且要进行最大效益的生产,离不开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人才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与否决定产前要收集足够的各种信息来进行生产分析、决策水平的高低。而作为农业生产的劳动主体,农民是传播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是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生力军,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科学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但目前他们大部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制定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战略,以提高劳动者的信息化水平,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现代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3-14]。

农业信息使用者包括多类,但是其中广大的农民才是农业信息的直接使用者,如何让这些农民能够充分利用农业信息才是重点。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的接受都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水平,而中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恰恰制约了农业信息化技术的传播。因此目前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水平,减少文盲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培训[15]。

2.2 农业产前信息的分析和决策需要劳动者的信息化

要对产前的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则劳动者一定要具备较高的能力,同时可以使用一些较智能的软件加以辅助。要对农业产前实施信息化则要对劳动者实施信息化战略,这样才能使得劳动者在决策时做出比较符合科学的判断和规划。如从农业环境信息:包括农业气象、病虫害、环境污染;农业生产供应信息:包括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农具、饲料及其原料等;农业生产信息:包括种植面积、长势、产量、存栏量、管理状况等大量信息中获取劳动者需要的信息就需要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控能力和农业专业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农业管理决策奠定基础。

3 劳动资料的信息化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是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农业产前必须保证基础物资的供应,包括: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农资产品。为方便农民选购好的农资产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资产品的行政管理工作,应将农资产品信息及时的公开,对农民透明化,同时建立起一个长期高效的监管机制,实现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提高相关市场的诚信意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以化肥相关的信息化为例。中国大量研究表明,在粮食增产中,化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例约占50%。农户在购买肥料之前,大部分的农户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得到化肥的使用情况等信息。农户获取化肥产品的产地、品牌、养分含量及质量等相关信息的手段相当有限。有时甚至是事前没有获取到相关数据,是通过尝试使用来确定化肥的功效的[16]。这样,很有必要对这些化肥的相关数据在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信息化管理。农户可以在该平台上方便地得到相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决定使用哪种化肥,该如何使用等。农民也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反馈使用情况,农户也可以看到彼此的使用情况。这对农户提高生产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截至2010 年,全国能上网的乡镇比例达到了100%;全国100%的行政村和94%的20 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广播、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87.68 和97.62%[17]。2013 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16.90 台,固定电话42.24 部,手机197.80 部,电脑21.36 台,摩托车62.20 辆[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乡镇信息化水平不高,电脑拥有量也很低,但同时,农村居民的彩电拥有率和手机拥有率相对较高,可以充分利用现在有的资源,使种子、种苗、农药、肥料等信息更快地到达农户的手中,保持信息畅通,避免走弯路,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

4 劳动对象的信息化

劳动对象是人们施加劳动于其上的物质资料。及时了解劳动对象的变化趋势对农业产前信息化有重要的作用。如订单农业是按照与客户(即农产品购买者)签订的合同组织安排生产的一种产销模式,其实质是通过订单的形式把市场需求反映出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克服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又如通过调研及时掌握农产品价格变化趋势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支持,从而提高对市场预测的强化及决策支持能力,借此以抵御市场风险。通过对农业市场信息科学分析的加强,提高对农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同时保证农业信息的透明性及有效性,实现农业信息的及时传播,使得农民在第一时间就能获取到农业的相关信息,从而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导向作用。

劳动对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对于农业产前信息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灾害风险较大,加之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户数量大,缺少相关的指导,市场行为多变,中国农民还要承受很大的市场风险。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出于行业组织、网际市场经验和信息方面等原因,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管理机制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国某些进出口企业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亏损[19-20]。因此对农业市场信息进行系统收集、管理、分析,进而预测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同时及时反应市场供求和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可以指引农户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安排劳动对象的生产和销售。通过对劳动对象信息的准确把握来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

5 结束语

农业产前信息化是农业生产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只有产前的信息化程度足够高,才能使生产者做出较符合市场需求和产能的生产计划,使农业生产实现最大效益。而实现劳动者的信息化是农业产前信息化的关键。只有劳动者实现了信息化,才能具有足够的信息去分析、决策,如何安排生产资料,选取何种劳动对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郭庆然.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09(4):70-72.

[2] 高万林,李桢,于丽娜,王进.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3):257-261.

[3] 高万林,张港红,李桢,赵佳宁.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66-470.

[4] 生产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844.htm.

[5] 生产力[EB/OL].http://www.wiki.chinalab.com.

[6] 生产力_互动百科[EB/OL].http://www.baike.com/wiki/%E7%94%9F%E4%BA%A7%E5%8A%9B.

[7] 生产力_ 潜规则研究者[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6556b0100wmfr.html.

[8] 徐景涛,马艳平,郝晓玲.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及建设重点[J].农机化研究,2009(7):239-240.

[9] 覃伟.对农情信息工作的几点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7,22(4):76-78.

[10] 赵岚.中国农村适龄人口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展望[J]. 教育科学,2006,22(2):52-55.

[11] 万荣泽,何春玫.构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1):68-70.

[12]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讲[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

[13] 李道亮.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系列3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化[J].中国信息界,2008(7):70-72.

[14]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J].中国信息界,2009(1):72-84.

[15] 詹嘉放.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阶段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231-234.

[16] 马晓丽.中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17]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0 [EB/OL] http://www.moa.gov.cn/ztzl/sewgh/fzbg/.

[18] 中国统计年鉴-2013.

[19] 李秀峰,刘利亚.精准化管理——中国农业信息化的下一个方向[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2):34-38.

[20] 张瑞玲,张银丽.信息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77-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