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满意度模型实证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5-30
  • 阅读量10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院校专注于农业方面,是传承知识、培育英才、传播文明的学术重镇,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农业院校的农学专业的学生存在着普遍的背农现象。本文探讨农学专业学生是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满意度模型,探析农学专业本科生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对改进农学专业本科教育工作,提升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学专业背农意愿教育满意度


  一、研究背景


  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农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基于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弱质性,我国政府采取了扶持和保护的政策。十六大以来,农业补贴政策经历了资金增加、内容丰富、范围扩大、领域拓展、管理创新的快速增长与巩固完善的过程,初步构建起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补贴政策基本框架。然而,农业院校作为我国农业的坚定后备力量,却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背农”现象。无论在农业企业还是农业院校中,背农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这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背农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二、假说检验


  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软件AMOS对农业院校本科生课程教学模式结构模型假说进行检验。所有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拟合优度良好。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图1所示。


  三、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第一,农学专业本科生期望对教育满意度有负向显著影响。期望越高,教育满意度越低。究其原因,一方面近年来农业大学建设中利用新闻传播媒体不断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从而让本科生形成较高的预期;另一方面,学生对农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客观的、深入的认识,从而形成过于理想化的主观愿望。因此,要提高教育满意度,加强学科建设。


  第二,课程教学质量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农业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越灵活,教学设施越先进,教师综合素质越高,教育满意度就越高。提升教学质量,必须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强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比重。推进教学改革,是提升农业院校农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科研训练质量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科研训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院校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我国近年来推动本科生培养机制改革,强调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学院应给与农业专业学生更多的实习和锻炼机会,使学生明白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管理服务质量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和学籍、助学管理,实施公开、公平和高效的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和机制,有助于提升教育满意度。因此,改变管理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学生管理服务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效率,提升管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学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撑保障。


  第五,教育满意度对学生抱怨有负向显著影响。学生对教育综合评价越高,其抱怨的可能性越小。我国农学专业本科教育在教学互动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应优化教育模式,降低学生抱怨,从而可提升教育满意度。


  第六,人际关系对学生抱怨有负向显著影响。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抱怨,调查发现,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恰当的学生在学生抱怨方面会多于人际关系处理较好的学生。因此学院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疏通矛盾。


  第七,人际关系对教育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调查显示认为目前人际关系并不复杂,与老师有交集,与同学相处较好的农学专业本科生对本科教育满意度高于一般人际关系处理较弱的学生。对教育质量感到越满意的学生,他们学习和科研兴趣越来越浓厚,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学习心态良好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因此要注意人际关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在如今高校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的现状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了综合素质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而解决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背农问题的关键还在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满意度。应当做到有效地控制学生预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与管理服务质量,关注学生抱怨和人际关系问题也是提高教育满意度的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雪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实践教学 

  [2] 张明忠,林全业,毕建杰.林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3] 杨秀兰,郭勇,赵智,陶群,陈发俊,夏果.在校研究生多维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 

  [4] 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作者简介:王状 男 (1997—)男,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系。龚椿楠 (1996—)女,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