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8-06
  • 阅读量121次
  • 评分0
  • 0
  • 0

  多媒体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也暴露出教学方式程式化、课程内容展示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等缺点。拟探讨一种“微课”教学模式,并以《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为基础,探索“微课”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重点研究“微课”教学模式、“微课”资源建设及“微课”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改进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微课”教学模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融合,为“微课”教学模式进入课堂积累经验。


  关键词:微课;微学习;微平台;微项目;微试验;


  作者简介:邓菊丽(1975-),女,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化学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信息技术取得长足发展,成为教学改革主要动力,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原动力。多媒体改善了人类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路径,也显著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各类教学活动的主流教学手段。其图、文、声并茂及较好的交互性等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但由于技术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固有局限和瓶颈也随之而来,一些不足也日益凸显,如:(1)教学方式程式化,课程教学多以宣读PPT为主,满堂灌,学生在PPT中迷失,找不到教学重点和难点;(2)课程内容展示方式单一,无法有效剖析复杂教学对象的结构和机理,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3)部分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内容单调乏味,学习方式简单枯燥,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4)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尤其是课后缺乏交流;(5)学习方式不够灵活,受时间空间等诸多条件限制等。


  上述问题存在于各层次教学活动中,属于量大面广的共性问题。例如《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讲解诸多复杂原理,如果只一味通过PPT的播放,时间一长,学生感官疲劳,注意力下降,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组织一些主题明确、时间精短,能详细展示重、难点的多媒体片断及课后自助学习的互动平台来深化学习效果。


  目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前进,以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微课”(Micro-lecture)作为目前“微”教学模式的代表,其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McGrew,1993)[1],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1995)[2-4]。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5-6]。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点(KnowledgeBurst)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效果媲美。同时,Penrose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这种在短时间内提炼出核心概念的微课程形式,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重新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CarolynBrophy教授基于上述思路,也开始了“微课”在《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7-8]。


  在国内,江苏的赵海峰老师等较早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是国外“微课程”概念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9-11]。但纵观国内,“微课”的相关研究还停留在概念阶段[12-13],除了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外[14-15],尚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应用的报道。


  本课题研究将针对上述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而展开,拟基于“微课”理念,结合“微课”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以《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微课”内容和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开展专业课程“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重点突破“微内容”、“微平台”、“微学习”、“微实验”等难题。使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学习模式更加多样化、趣味化,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并为类似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微课”教学模式主要研究内容


  (一)“微课”教学模式的内涵界定和技术方法


  “微课”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大纲的引导下,以“微教学”为主要驱动力,以课程重难点为中心,以师生高度互动教学为特征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涉及“微教学”、“微动画”、“微测验”、“微实验”、“微讨论”等。她是新信息技术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和最新发展趋势。“微课”在技术研发方面可根据课程、授课老师及受众需要,采用目前广为运用的各种技术,例如软硬件开发技术等。


  (二)“微课”教学方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差异分析


  “微课”教学模式属于多媒体教学的一部分,是传统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传统多媒体教学突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微课”教学模式更多的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的专项解析和探讨,使课程教学能够突出重点,加强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微课”教学方式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融合


  不建议“微课”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而是只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开发有针对性的“微课”片段。“微课”教学模式需要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发挥各自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微课”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步骤


  总体实施思路采用“分析问题→提炼模式→形成方案→设计资源→投入实践→改进模式”的6步方案进行。


  第一步、分析问题。结合前期研究基础,作者在加拿大UniversityofOttawa的CarolynBrophy教授处的学习经历,国内外有关“微课”的相关研究,梳理研究思路,界定研究范围,分析多媒体教学面临的问题,“微课”教学面临的机遇和解决问题的重点;


  第二步、提炼“微课”教学模式。根据第一步获得的问题归纳及可行性分析,提炼出一套“微课”教学模式,涉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微课”教学框架;


  第三步、形成“微课”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基于“微课”教学模式框架,形成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微课”教学实施计划和详细方案;


  第四步、设计“微课”资源。按照“微课”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要求,选择若干重难点进行“微课”内容设计,包括“微视频”、“微动画”、“微测验”、“微原理”、“微实验”等;


  第五步、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将“微课”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投入教学实践试用;


  第六步、改进和修正“微课”教学模式。不断评估“微课”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对该模式进行改进,以指导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三、“微课”资源建设及教学实践———以《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


  “微课”的实现,资源建设是关键。拟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重难点,着手“微课”的资源建设。


  (一)“微课”内容建设


  在内容建设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微视频”: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介绍,例如对网络应用的介绍,可采用此方法,介绍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吸引学生的兴趣;


  “微动画”: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制作“微动画”进行介绍,用简单的动画描述复杂的原理和过程;


  “微测验”: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进行回显,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微实验”:对具有实验条件的重点知识和内容,开展相关的实验环节;


  “微原理”:主要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开展,例如对《化工原理》中反应机理等内容、《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协议工作原理讲解时,可采用此方法;


  “微讨论”:开展课堂讨论,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二)“微课”平台建设


  在平台建设方面,拟建立“《计算机网络》微学习平台”,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微课”学习材料放到网上,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范围。


  (三)“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要求,确定“微课”实施的方案和范围,拟以重庆科技学院《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的课程教学为实施对象,通过2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化工原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微课化”。


  一是授课方式,将以PPT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知识点为重点的“微课”教学模式;


  二是授课内容,在兼顾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时数倾斜,对重点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考核方式的“微课化”,更加关注重点知识点的及时考核;


  四是教学资源的“微学习平台化”,建立《计算机网络》“微学习平台”,拓展知识范围和教学地域范围。


  四、结论


  本文针对常规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方式程式化、课程内容展示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缺少趣味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课”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详细探讨了“微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教改侧重点、“微课”教学改革思路和研究步骤,以《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为例,详细介绍了“微课”的课程内容建设、平台建设及教改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