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投稿猎头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84次
  • 评分4
  • 80
  • 0

解春霞

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 周年的重要时刻,重新探讨这一思想,正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贯彻这一思想,把握它在新时期的当代价值,对我们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当代价值

一、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论述

1.思想萌芽

1975年,邓小平亲自抓处于半瘫痪、半取消状态的科研机构的整顿工作,他明确提出“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如果我们的科研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科研工作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议一下”1978 年3 月18 日,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阐明了“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这一讲话成为全国科技工作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

2.正式提出和完善

1988年9月5 日, 邓小平在同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谈话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初,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时说“: 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状况出发,在深刻反思我国科技落后的历史,认真总结社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论断。

二、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内涵

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地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这一表述最后发展和完善成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要素,比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进步,扩大了劳动对象的来源和种类等等。

2.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

最初的表述是要振兴经济,关键是振兴科技。“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也就是科技要与经济相结合,积极主动的为经济建设服务,才能促进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否则科学技术就难以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当然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仅使经济发展在量上迅速增长, 而且要有质的飞跃。

3.科学技术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也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现代科学化管理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于它使生产力诸要素实现有机结合并使潜在的生产力成为现实生产力,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力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得以倍增激活而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于它通过组织生产专业化和协作能够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

三、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当代价值

1.科学技术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导力量

⑴战略作用。高科技对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增强军事实力都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以其特有的科学技术形态所显示出的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中创新了中国高度,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这些都是我国立足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的重大战略成果。

⑵导向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综合国力中起着先导作用,是决定国家实力的核心因素。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相继制定和部署大的科技发展计划,就是为了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新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已经走在经济和军事的前面。都在不同程度上拉动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或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渗透作用。当今世界一项成功的高技术, 往往是多种知识的融合、多门学科的交叉和多学科人才合作的成果, 这些作为崭新的学科综合体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对相关领域的适用性大大增强, 因而能广泛地向各高技术领域横向流动和向各传统产业部门渗透,高技术的渗透性也远远地超出了纯技术和生产的范畴, 它的触角已深深地渗透到商业、交通、国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组织管理、社会服务及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

2.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⑴新科技观念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发生巨大变革。新思维、新观念的促使下,或早或迟要带来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新变革,从根本上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而把人类推向更高更新阶段。概括地说,就是科学技术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有立杆杠,是现代化的关键。

⑵科技的进步不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而且提供智力支持、知识基础。通过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 提倡科学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 可以帮助人们学习、接受马列主义,有利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信念, 培养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情操, 增强民主法制观念, 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

3.科学技术在现阶段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⑴科学技术对人才有更强的专业性,创造性。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学技术知识的激增,对于具有专门知识、高技能和能力,从事创造性事业的人才来说,必须及时掌握这些新知识和技能,否则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人才的根本属性在于人才的创造性和进步性,表现为人才再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某一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或是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因此,当代人才只能在无垠的知识海洋中根据自己的专长有所取舍,集中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将知识的优势集中到一点,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取得成功。也就是说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当今的人才不仅要知识面广、知识内容新,还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所创新。

⑵科学技术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具有“整体性”。当代科学技术具有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是因为客观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联系、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化趋势表明,当今科学技术相互交错,彼此渗透必将形成统一的学科体系。这种趋势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较多的与本专业相邻专业的知识,并把握其中的联系。

⑶科学技术要求人才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不断变化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使新学科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涌现和激增,促使人必须不断的充实新知识,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其急剧变革的特点,以及其发展所带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陈旧的周期不断缩短,使得死抱教条,墨守成规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及时有效的更新知识,保持知识的先进性。

四、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理论上要不断发展。邓小平关于科技工作的论述,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并促进其发展和完善。要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为我国的科技进步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大胆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和科技设备。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建立包括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精干的独立科研机构、重点高等学校、农村技术服务体系、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社会科技进步体系。做到各类科技力量合理配置,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