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8
  • 阅读量480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接着分析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还依据于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战略的构想,因而使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最后研究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还揭示了这是一条经济规律。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1074(2008)06-0026-02


  1邓小平系统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作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邓小平从如下几方面的层次进行了阐述:


  1.1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生产力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其最基本的实体要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非实体性因素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科学技术不仅是相对独立的因素,而且已经上升到了首要的地位,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今天,经济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直接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事实上,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已经不断增加,如今已达到60%-80%。在一些部门甚至高达90%以上。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全面地渗透到生产力系统中的各种要素之中,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邓小平同志说过,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而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的迅速变更,也都是由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所引起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发生变化。”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型人员成为主要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成为主要劳动对象。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管理、生产信息等非实体性因素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生产管理水平的高低,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完全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与速度。邓小平同志为此强调:“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1.3科学技术不仅影响生产力诸要素的性质和水平,而且影响着其内在结构和结合方式,从而影响着整个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就劳动工具的内在结构来看,它使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粒子一类新材料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并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就劳动力的内在结构来看,它使直接从事宅产的人员减少,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减少,而从事科技研究和管理的人员比重下断增加,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员比例增大。同样的生产力要素,由于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相瓦结合方式不同,生产的整体效能也不同。此外,现代科学技术还可以使生产力结构模式或形态发生变化,使其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由硬结构型(一二类产业占比重大)向结构型(第三产业占比重大)转变等等。


  1.4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日益成为生产过程的一部分以往科学研究和生产过程是分开的,人关注的是把某些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去。在今天,进行知识创新的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生产部门直接搞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科研部门直接进行生产,科研成果成为生产成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并得到广泛的运用。科研与生产一体化倾向在现代化生产过程中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直接成为巨大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如上所述,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已经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落后状态,问题在于怎么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使中国经济力争几年上一个台阶。像以往“大跃进”那样脱离客观实际、违反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发展,显然要重蹈辙;或者像已往苏联那样实行“赶超战略”,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显然也不足取;或者按照人们通常的思路,局限于用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只是单纯增加投入,扩大规模,力争原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对此,邓小平选择了一个最富有远见、最能充分发挥中国“后发优势”,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思路,就是发展科技和教育。他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在这里,邓小平很明确地指出他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意图,那就是要寄希望于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摆脱落后,追赶先进。换言之,在竞争激烈、挑战严峻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要想不断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舍科学和教育,别无选择。这可以说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一个重要实践意义。其次,邓小平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科学技术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中国这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低起点发展起来、经济文化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迫切。当今世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平与发展凸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基本矛盾仍在继续和发展,国际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虽然变小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增强了,这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然而,国际竞争的态势却日趋严峻,我们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国家显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变换了策略,改变以往超经济的剥削方式,采取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剥削。同时,它们凭借其原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以维持其经济、军事乃至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在国际间推行其霸权主义,以强权政治为手段,不断侵犯他国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尤其是要谋求“不战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生活上关心照顾,思想上教育提高,这是处理与宗教界关系的一些基本准则,也是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争取宗教界上层应有的基本条件。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揭示经济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一条共有的经济规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及其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大家知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之间普遍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恰恰具有经济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必然性。就其普遍性讲,可以说它适用于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各个国家。纵观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即使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也是如此。比如,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工具,使生产力的发展从石器时代过渡到了金属时代。而且就世界范围来说,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甚至出现跳跃式前进的奇迹。历史上的英国,后来的美国、日本以及亚洲出现的“四小龙”,无不雄辩地说明这一点。就其客观性讲,它是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着。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一种能力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就其必然性讲,它揭示了现代生产力诸因素之间都是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作为纽带和支撑,呈现出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正是这种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向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时代。由此可见,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条重要的经济规律,无疑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谱写的新篇章。它使我们加深了对生产力、对经济发展动因和趋势的理解,无论是认识当代世界的经济发展,还是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展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4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更为有效


  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利用更为有效,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从依赖走向支配,农业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只能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工业社会科技的发展运用于生产逐渐突破了.这种局限。而现代科学的发展却不仅能深刻的揭示出物质运动的规律认识物质内部的结构,使作为劳动对象引进生产过程的自然物日益增多,发现一种物质的多方面的使用价值;还可促使人们依据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运用技术台成新的物质,有目的培育各种新的物种,创造新的劳动对象;还能使原有的劳动对象得到更充分、综合、有效的应用,使经济效益迅猛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而这一切无一不是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实现的。现代科学技术就是这样凭借它的知识、技巧、工艺等,通过渗透、物化到生产力各要素中,并使生产力各要素不断趋于优化组台,从而为提高生产力各要素和整体生产力的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据统计,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科技因素已由本世纪初的5-10%上升到80%左右,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因此,高度重视和竞相发展科学技术,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谋求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战略重点。邓小平首先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社会生产中越来越大的作用,指出:“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而揭示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得出一个结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作者:袁鹤平